上半年贸易救济调查激增 美国涉案金额最高

2014-08-06 08:17: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本报记者 刘东

  实习记者 唐烨熠 上海报道

  在进出口呈现“双降”的局面下,上半年的外贸形势并不乐观。与此同时,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数量却在增加。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共遭受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53起,涉案金额52.9亿美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0.4%和136%。

  其中,6月份单月案件就有17起,环比激增128%,创下上半年单月案件数量和环比增幅两项新高。

  “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背后其实是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近年来有所抬头,此外,在欧美制造业回流和东南亚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这种双向叠加的形势下,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发起方趋于集中

  上半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呈现单起案件金额增大,且发起方趋于集中等特点。其中,美国是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最多和涉案金额最大的国家,立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分别为去年同期的4倍和13.6倍。

  此外,印度以11起的立案数量成为上半年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俄罗斯涉华案件金额5.7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针对贸易救济调查激增的原因,白明认为,作为贸易大国,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机会也较以往增多,加上各国面临就业等因素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近年有所抬头。加上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本来就是粗放型的,与其他国家重合度较高,尤其是市场饱和度高的行业,摩擦很厉害。

  此外,反倾销调查仍是国外对中国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措施。保障措施案件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1.3%升至今年的24.5%。反补贴调查案件比重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立案国别呈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的趋势。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冯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外贸规模的扩大必然对他国市场进行更多挤占,贸易摩擦次数随之会增加,未来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数量会上升,但是比重会下降,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会上升。

  白明称,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贸易摩擦在未来将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更多了。此外,贸易救济调查还具有从显性转向隐形,准入转向准出的特点。

  数据显示,国外对华发起的66起贸易救济调查共涉及冶金、化工、建材、纺织、机械等9个行业,其中,化工、冶金和金属制品是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的重点产品领域,金属产品则是补贴调查的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摩擦增多。

  平衡贸易结构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预计,下半年美欧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若干调查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有可能追随发达国家对我国竞争优势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中国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须妥善应对。

  上海海关学院副教授查贵勇撰文指出,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增多,加之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增多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

  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也对中国的外贸形势产生影响,对此,冯雷判断称,贸易摩擦对于外贸发展肯定造成影响,但是影响力度不能够放大。

  冯雷认为,摩擦虽然在增长,但占比并不大。

  “贸易摩擦是企业的问题,而外贸目标是国家的问题,不能混淆。总体来说,情况不乐观,产生了比较负面的因素,但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不可以将目标是否可以达成归结到摩擦上。”他建议,如果中国适当增加进口,进出口平衡一些,贸易救济调查将会适当减少。

  白明则认为,在选择发展产业时,应当注意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如果国际市场饱和度较高,则要慎重选择,不能重叠太多。在面对贸易救济调查时要积极应对,既要以谈判等方式被动应对,也要学会博弈,主动出击。

  此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直接在国外办厂,与当地合作,可以减少摩擦产生的机会,并以合作创造更多发展。

  冯雷称,如果他国贸易救济措施不合理,那么政府就要站出来,通过诉讼等方式据理力争。如果在合理范围内,就是企业发展策略问题,企业受到挤压后,外在约束力上升,成本上升,企业就会寻找新市场,这从长远来看,是互利共赢的。

  今年五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其中涉及优化贸易结构、改善贸易环境、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等多项政策,将对贸易摩擦的减小起到规避作用。(编辑 耿雁冰)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