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证券固收业务总监遭调查 上市或受影响

2014-09-28 13:46:00 来源:时代周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固定收益业务是银河证券的优势业务之一,但核心团队突然被查,为其固收业务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就在8月29日,银河证券披露了其A股上市招股说明书,回归A股步入快车道。

  债市核查风暴或许仍未过去。9月21日,银河证券发布消息,公司固定收益业务线业务总监代旭及两名员工,因为“个人原因”正配合司法机关工作。这似乎并非一桩孤案,仅仅一个月之前,海通证券债券融资部总经理曲林已被带走调查。

  固定收益业务是银河证券的优势业务之一,但核心团队突然被查,为其固收业务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就在8月29日,银河证券披露了其A股上市招股说明书,回归A股步入快车道。

  银河证券在业内素有“大而不强”之称。近年来,其投行业务影响力明显滑落;虽然传统经纪业务规模依旧,但行业生态已生变动;除此之外,公司创新力不足,创新业务进展有限。此轮IPO能否给银河证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仍存疑问。

  就上述问题,时代周报记者在9月25日向银河证券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明星团队遭查

  “我们作为承销商亦应加强尽职调查,充分揭示和披露所观察到的可能存在的风险”,2009年,尚在担任银河证券投行董事总经理的代旭接受媒体专访时,不忘提及企业债承销商的“尽职”之责。

  的确,1963年出生的代旭一直是公司业务骨干。去年7月,在代旭主持下,由银河证券承销的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总额达85亿元企业债获批,打破了湖北企业债发行规模的纪录。

  关于代旭被调查的原因,有外界传言指代旭的事发与在湖北省的承销大单之间存在关联。时代周报记者查阅银河证券近年的承销资料,不难发现在2013年银河证券的189亿元企业债承销额中,湖北省承销额地区占比较高,占有四分之一之多。

  而更多的业内人士则猜测代旭的被查与去年10月的“孙明霞案”或有关联。国信证券固定收益部总裁孙明霞因涉企业债承销黑幕接受调查期间,曾供出一张“百人名单”。今年8月以来,债市风波仍在发酵。8月20日,海通证券高管证实海通证券债券融资部总经理曲林也被带走调查。

  华南某券商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代旭被调查或与企业债核查风暴相关。就在代旭被带走一个月之前,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原司长张东生被检察机关以涉嫌受贿犯罪立案侦查。张东生曾在发改委财政司任职多年,分析认为其涉企业债审批黑幕。

  代旭早年也曾在发改委工作。1992年7月至1996年8月,代旭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现国家发改委)外资司主任科员。离开发改委之后,代旭曾在1996年到2002年在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下称“中经开”)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部担任总经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银广夏造假、327国债等公案中均有中经开的影子。上述券商人士称,虽不能确定和上述案件有涉,但代旭曾是中经开的操作骨干,“只能说他受过中经开的操作影响”。

  2002年,中经开因严重违规被央行撤销,代旭也在2004年进入银河证券工作。2012年起,代旭担任银河证券固定收益业务线业务总监。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代旭执掌固定收益业务以来,公司债券承销业务也经历了起落。2012年和2013年,银河证券的债券承销业务收入分别为5.10亿元和1.95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是74.1%和-61.8%。今年上半年该项业务业绩增幅较大,业务收入达3.4亿元,是去年全年收入的1.74倍。截至2014年6月30日,银河证券债权承销业务累计承销债权融资项目231个,主承销金额3764.35亿元,为行业第四。

  而在债券承销业务中,银河证券企业债承销业务曾在业内名列前茅,但最近有所滑落。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2009年到2011年,银河证券企业债券承销金额行业排名第一位,2012年和2013年分别居行业第二位和第六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银河证券正在筹备A股上市。对于代旭被调查的事件可能的影响,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称:“综合来看,银河证券固定收益总监代旭及相关人员被调查若能够就此打住,倒也影响不大,若波及银河证券范围较大,将会对其A股IPO计划行程带来变数和隐患。”

  业务结构存缺陷

  企业债承销业务地位的滑落,或许只是银河证券发展的一个侧面。公司投行业务正面临另一个难题—股票承销业绩下滑明显。

  早在2006年到2009年,银河证券曾担任中国银行、中国人寿等大型国企的联合主承销商。然而2010年之后,银河证券却迅速地滑出了第一梯队。2013年,银河证券股票主承销家数为4.25家,业内排名降至第十七位。

  事实上,针对银河证券,业内一直有“大而不强”的评价。资料显示,目前银河证券多项经营指标同业内同等规模券商相比仍有差距。在2013年券商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排名中,银河证券名次分别是第八、第五和第五。

  银河证券经纪业务规模在业内首屈一指,公司代理买卖证券净收入从2008年到2013年连续6年在业内排名第一。招股书披露,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上半年,银河证券证券和期货经纪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9.24亿元、43.54亿元、63.92亿元和31.19亿元,经纪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是83.14%、78.41%、85.42%和73.06%。

  经纪业务规模依旧,但行业形势已开始发生变化。在2013年以来,国金、华泰等证券公司纷纷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网络终端开户等新的业务模式,降低成本,挑起“佣金战”。低佣金率似乎已成为一个趋势,银河证券也在招股书中承认:“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取消下限限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互联网移动端快速发展,佣金率持续走低,维持原有佣金率水平的困难越来越大。”

  券商行业佣金战已然打响,但银河证券却少有新动作,公司仍希望在营业网点的建设上下功夫。招股书显示,银河证券本次募集资金的主要投向之一为“进一步巩固经纪和财富管理业务,主要包括改造营业网点、建设财富管理中心和轻型营业网点等,以巩固公司传统经纪业务。”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银河证券营业部数量一直在业内排名第一。而今年,银河证券进一步扩张了其营业部布局。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年初银河证券营业部数量为234家,而截至6月底,银河证券共有316家证券营业部,比年初增长了35%。

  除此之外,银河证券业务结构不尽合理。与多家券商的横向比较显示,公司经纪业务在公司业务结构中超过70%的占比显得过大。已上市的华泰证券,其证券和期货经纪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为50.7%,广发证券经纪业务占比则是42.6%。而同样IPO排队中的国泰君安和国信证券,它们的证券经纪业务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也是在50%左右。

  创新业务难破局

  面对主营业务挑战频现的局面,银河证券正在积极筹备A股上市。

  近年来,包括银河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进入IPO的队列。对于包括银河证券在内的许多券商而言,IPO或许是一个改良现有业务的时机。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称:“经过上市之后,银河证券将进一步壮大资本金,这是对原有业务的补充,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其实,作为老牌券商,银河证券早有上市的计划。2007年,银河证券改制股份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在那时,便传出了银河证券计划A股上市的消息。然而随着A股IPO关闸,银河证券最终于2013年5月改道H股上市。

  银河证券共发行H股股票15.37亿股,募资81.47亿元。根据募集资金使用计划,银河证券将本轮募集资金的60%用于发展融资融券业务;25%用于发展资本中介型证券交易业务;15%用于资本投资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银河证券在融资融券业务上发展迅速,2012年和2013年,银河证券两融业务收入分别实现了121%和194%的同比增速。2014年上半年,其融资融券业务收入达到11.6亿,占营业收入的近30%。而银河证券此次A股IPO募集资金的第一大投向也是发展融资融券业务。

  大量募集资金投入似乎反映了银河证券对融资融券等类贷款业务寄予厚望,然而,有业内人士披露称,两融业务事实上仍依托于传统的经纪业务,谈不上真正的创新。有券商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统计口径上,两融业务实际上包含在经纪业务里。”

  如今,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券商难以回避的话题。银河证券也招股书中提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本公司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的拓展,构建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和微信平台的服务产品体系。”然而,招股书也指出:“虽然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诸如融资融券、创业板开户和复杂金融产品投资等业务仍需要依托实体营业点开展,而且实体营业网点扎根当地,对于深度挖掘客户资源十分有利,因此,公司将进一步优化实体营业网点的战略布局。”

  其实,在创新业务方面,银河证券很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公司资管业务的发展上也可见一斑。2005年,光大、中信等一批券商开始发展集合理财产品,然而,银河证券却姗姗来迟,直到2009年,银河证券才发行第一款集合理财计划。2011-2013年,银河证券资管收入分别是2714万元、4119万元和1.25亿元,虽然有较大增长幅度,但与国内一线阵营的券商相比仍有差距。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2013年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10家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超过两亿元。

责任编辑:宋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