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保健品”忽悠的老年人:听课打发时间 免费领点小礼品
鲁网2月21日讯 保健品作为日常保健的一种产品深受广大群众的追捧。据中国保健协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老年人消费占其中的50%以上。就在这庞大的数据背后,很多不法商家将消费群体锁定为老年人,他们采取各种伎俩大肆推销保健品,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临近“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关于保健品的消费纠纷依然居高不下,受害者多为老年人,其中也不乏一些“高知”人员。本报记者经过连日调查发现,虽然保健品骗局已被多次披露,仍有不少老年人被骗,而多数为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对此,有专家指出,老年人频频中招保健品骗局,一方面是由于过分追求长寿的心理;另一方面则因身处空巢、情感缺位,令骗子有机可乘。
老人 “听课只为打发时间”
日前,济南一名退休老人参加了三次某保健品销售公司组织的会议,并花费了12万元购买了会议上所推销的保健品,老人在食用后发现效果与所宣传的相差甚大,这才意识到上当。
“拿宣传单免费领保健运动鞋,仅限55周岁以上老年人”、“关爱老年人,凭宣传单免费义诊,进门就有礼品送”……2月18日,当记者来到金龙大厦楼前,便被阵阵吆喝声笼罩,而伴之的则是许多老年人争相领取宣传单。这些老年人中,就有某国有企业的退休老人朱女士。
今年68岁的朱女士家住北园大街附近,儿子儿媳均是某事业单位员工,老伴两年前因病去世后她便开始了“独居”生活。对于她来说,这些免费义诊、听课领礼品的活动已成为她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项目”。“跳广场舞时被一个舞伴拉去听养生课,我去了后还给发了鸡蛋,听到最后才知道是卖东西。”讲起自己的“听课”经历,朱女士记忆犹新。“课上还有博士专家,说这些东西多好多好,我看买的人挺多,也就跟着买了些,谁会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呀。”
说起这些保健品销售的“套路”,朱女士透露,销售人员往往以打感情牌、免费送礼品、定期问候等方式赢得好感,之后再推销产品。朱女士称,自从食用保健品没效果后才意识到上当,“如今去听课也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再就是免费领点小礼品。”
子女 启蒙式“教育”导致抗拒
近几年,类似推销保健品的公司老板跑路的不在少数,而一些执迷不悟的老年人依旧如飞蛾扑火般跳进这些“陷阱”。一些老年人的心灵被“俘虏”,更有甚者还会因此引发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我妈去听课,我说是骗局她不信。有一次我妈去听课时,一个自称是医学博士的人用老人的手机给我打电话,意思是劝我掏钱买产品。”谈到自己母亲痴迷保健品的行为,市民于先生向记者透露了他的遭遇。
与于先生相似,市民刘女士的“应对之策”则是定期支取老人的退休金。“每个月发了退休金我都会给我父亲留部分生活费,其余的都替他存起来,没了钱也就没法上当了。”刘女士说。
在记者连日来的调查中,与于先生和刘女士遭遇类似的市民不在少数。作为子女,在面对自家老人深陷该类“骗局”时,前期往往会采用尽力沟通的方式进行启蒙式“教育”,但经常遭到老人抗拒而收效甚微,也有部分子女会以控制财务、严防死守等较为强硬的方式进行劝阻。
专家 防忽悠要靠陪伴和沟通
在采访中,多名老年人都曾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在会场中销售人员都会组织大家一起做保健操和唱歌,有一些销售人员还会贴心陪老年人拉家常、做按摩,更有甚者还会直呼老年人为“爹妈”,而这些都是家中工作繁忙的子女无法经常给予的。
一方面是屡被曝光的保健品欺诈案例,另一方面是老年人被类似骗局蒙蔽的现象屡禁不止。而面对老人们被骗局所惑时,作为子女的中青年人在一系列措施中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年人忙着排解空巢带来的晚年孤独,中青年人则在摸索解决之法。
对此,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巩红玉表示,保健品骗局的存在有多种原因,但其中最特殊的是因为时代变迁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老年人无节制购买背后反映出他们缺少子女的关爱和对长寿的过分追求,如果子女能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老人,多和老人沟通生活上的问题,多给他们讲解一些养生知识,也能让老人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才能让骗子无可乘之机。(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