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山东,就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牢记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大发展战略”之一,着力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耦合性、均衡性,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推动“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大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进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融入京津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区域发展呈现出融合互动、协同共进的良好态势。
抓重点补短板,激活“洼地”发展潜力
最近,从“牡丹之乡”菏泽传来好消息:2019年菏泽全市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3409.98亿元,位居全省第8位。
“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大支持菏泽力度,逐步显现了效果。”菏泽市委副书记、鄄城县委书记张伦说。
“补阙挂漏,俾臻完善”。补短板对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菏泽、枣庄、德州、聊城、滨州等鲁西五市人口多、底子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山东发展的突出短板和弱项。2018年、2019年,山东接连出台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和政策,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前所未有。
“省里有部署,各部门有行动。我们感到,菏泽市申请的重点项目、大的产业布局,都能得到省相关部门的支持。”张伦说,“比如,菏泽将医药产业作为第一产业来培育,省里在园区设置、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在鄄城,睿鹰制药产业园去年获批山东省专业化工园区,其智能制造项目今年又被列为省重大项目。”
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山东可谓“要人给人、要钱给钱”。2019年,省财政安排鲁西五市各类转移支付资金951.8亿元,比上年增加59.2亿元;将五市所辖最困难的21个县全部纳入省财政直管范围,予以重点帮扶;对五市教育公用经费、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等10项重大民生政策的补助比例提高到了80%左右。
这些举措使鲁西五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19年,五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高于全省增幅1.9个百分点;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4个,比上年增加3个。五市人均财政支出7468元,增幅7.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在革命老区临沂,鲁南高铁开通,老区人民圆了“高铁梦”。包括鲁南高铁在内,近年来山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短板不断补齐,城市间距离不断拉近。2019年,济郑高铁山东段、济莱高铁等4条高铁开工建设,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等9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750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些基础设施,正为山东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通“经脉”,插上“翅膀”。
两市引领“三圈”携手,山东半岛城市群蓄势腾飞
总投资1535亿元,占地30平方公里,能吸纳10万产业工人。2月12日,济南开工了一个“超级项目”——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百万辆整机整车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落地莱芜区,看中的是其发展空间和省会优势,这是济莱融合、优势互补的一个生动注脚。
2019年1月,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解决了长期困扰济南的市域空间不足、结构不合理问题,也成为山东“强省会”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拉开了空间框架。
不仅是济莱。山东注重通过区划调整壮大中心城市,兖州、文登、章丘等县(市)先后撤县设区,山东16个设区市全部告别了“单区市”,扩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力。
“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20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济南、青岛抢抓新旧动能转换、自贸试验区等战略机遇,表现抢眼。按照日前公布的初步核算数据,济南市2019年经济总量首破9000亿元,进入了“万亿俱乐部后备军”。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2020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每天傍晚下班时间,德州市齐河县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3条济齐公交线路就热闹起来。园区一半的企业来自济南,“住在济南、工作在齐河”成为很多职工的日常。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李同乾介绍,济齐交通方便、产业互联,齐河又有空间、成本优势,正在成为省城人才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园区来自山大的创新团队就有12个。
在潍坊诸城市,紧邻青岛的林家村镇,专门建设了“青岛产业园”,多家青岛企业在此落地。很多员工坐公交、班车往返林家村镇和青岛西海岸新区。诸城市全面对接青岛工作办公室西海岸新区联络处主任夏颖告诉记者,2018年,诸城在青岛市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设立3个派出机构,两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
2020年1月,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中,《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率先出台。《意见》提出胶东五市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等6方面22条一体化措施及3条保障措施,并明确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分工。
目前,青岛已牵头拟订了胶东五市《加快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今年,青岛将牵头筹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办公室,建立胶东半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联盟,带动基础设施、民生服务、重点产业、区域规划等协同联动。将在打造“轨道上的半岛城市群”上率先谋划,推动构建胶东半岛高铁环形通道。青岛将邀请半岛兄弟城市用好“国际客厅”,互相介绍投资、共同对外招商、加快产业统筹,打造胶东半岛连接世界的“双招双引”和对外推介平台。
对鲁南经济圈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市,山东明确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商贸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也在制订中。
“通过省级层面统筹推进机制,借助各经济圈城市间合作协调制度,构建产业协同创新、对外开放合作和要素优化配置平台,抓实年度项目建设和督导考核,山东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可期,将大力推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评价。
地处下游争上游,昂起“龙头”挑大梁
三月的黄河岸边春意盎然,河水波澜不惊,草木抽芽泛绿。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精心谋划、科学布局,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中央明确要求“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这是山东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历史性机遇。
早春的东营乍暖还寒,黄河口湿地水鸟翔集。记者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当地持续多年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通过生态补水,完成了35万亩湿地修复。如今,保护区的自然植被覆盖率达到55.1%,与1995年比较,植物由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鸟类从265种增加到现在的368种。
站在入海口回望万里黄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为山东打开了一扇向西发展的大门。打造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通道,山东大有可为。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省发展改革委主动联系沿黄其他八个省(区),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文化共建等方面进行需求对接,共同谋划黄河流域重大合作事项。
山东省港口集团日照港、青岛港,见证了黄河流域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潜力。日照港的主要腹地正是河南、山西、陕西等黄河流域省份,近3年,日照港在上述省份设立了15个无水港;青岛港在兰州、西安、郑州等黄河流域城市设立了内陆港,陕西67%、河南60%的出口集装箱从青岛港出海。在需求对接中,放大港口功能、打造沿黄九省区“出海口”,山东被兄弟省份寄予厚望。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连华告诉记者,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里确定了山东黄河水资源利用、黄河流域防洪减灾研究等10个重点课题,调度梳理了一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提出了恳请纳入国家规划纲要的重大事项,正在组织力量编制我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下一步,山东将聚焦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一方面提升济南、青岛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省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深化与沿黄省(区)的合作,重点在流域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产业协同创新等领域进行创新和突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山东贡献。
不仅是黄河流域,山东还主动对接京津冀,组织济南、德州、聊城、东营、滨州等5市,建立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在北京挂牌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接长三角,与上海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山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统筹发展中整合资源,在一体发展中增强活力,在融合发展中积蓄后劲,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广。(杨学莹 杜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