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提出,开发区改革要以体制改革促产业变革,依托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平台等,实施“生态圈”培育计划。今天的“改革攻坚在行动”开发区改革系列报道,就来聚焦开发区是如何优化布局,以改革来促进资源集约、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
记者来到滨州利尔助剂公司采访时,这家原先做油田助剂的化工企业,已经停产一年。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正是企业最难的时候。
要说资历,利尔助剂算得上是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元老企业。2006年,开发区就通过很多优惠政策,在众多区县的竞争中把它“抢”了过来。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缺少上下游产业、成本上涨的弊端渐渐暴露。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贸发展局副局长范志国说:“我们开发区化工企业就两家,没有申请专业的化工园区。它这个企业在这里单打独斗,实实在在地说,这里没有燃气,包括用电、用水、通讯、运输物流所有的成本,产业链的贯通也好,这个是吃亏的。”
随着优惠政策的“哺乳期”结束,逐步陷入困境的企业并不是个例。距离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5公里远的滨州工业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滨州工业园鼎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申向锋说:“原来就是来了什么项目,我们就落什么项目,这样导致产业不能集群发展,上下产业链非常短。”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中海新能源新材料园区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清华说:“有些项目我们没有它需要的配套环境,有些项目就遗憾地留不下,好的项目就从我们这个地方走了。”
数据显示,在上一轮进行的全省131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滨州7个省级开发区,最好排名位居第17位,最差的排名倒数第5。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而第一刀就要在产业规划的短板上下手。滨州重新摸排梳理所有园区,并聘请专家,花了半年时间调研论证,结合优劣势,为每个园区量身确定了几大主导产业,并制定出未来5年详实的发展规划。紧接着又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进行园区整合。
滨州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商立波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州工业园,原先是两个独立的园区,物理空间相近,产业发展方向上也有相近的地方,但因为它(们)是不同的园区,各自为战,所以我们对它进行有效整合,要素资源统一配置。”
原先独立的“两家子”合并到一个管委会统一管理,执行起来并非易事。全员起立竞聘上岗,工作机构从29个精简到6个,缩减幅度近80%。竞争变成了合作,83%以上的人员集中到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一线。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中海新能源新材料园区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清华说:“他那边不合适的,推荐到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地方不合适的,推荐给他们那个地方,一体发展、联动发展、集群发展。”
人员问题是解决了,原先的产业怎么办?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针对利尔助剂,成立了工作专班,计划下周就去找专家把脉,帮助企业往主导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升级。
滨州市利尔助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志浩说:“我们觉得又有了重生的希望了,这是发自内心的。”
而一批不符合产业规划、高耗能的项目也陆续转移到合适的园区或关停。在腾出的空间上,一个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科创城正在拔地而起,一期总投资116亿元。中科院的光刻胶项目参观完后立刻决定入驻,项目计划6月建成投产,有望打破境外垄断实现光刻胶国产化的突破。
北京宏华聚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丁晓东在视频会议中说:“开发区的改革,我们感触非常深。根本上来讲还是开发区的思路变了,不像以前只是谈个土地、税收优惠,现在的改变非常明显,是琢磨怎么样产业规划,怎么样形成一个好的小环境、软环境,这个我们觉得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季度,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27亿元,截至目前,实际利用外资4140万美元,新签约12个项目中多个投资过亿。
滨州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商立波说:“就是用‘一区多园’的方式,延链、强链、补链,链条式的发展来进行布局,产业链的发展空间给你留足,所以说一些新的产业、新的企业来了以后,发展信心更足了,不光能看到现在,还能看到将来。”
闪电时评:在收缩中寻求突破
物理学上有一个简单的原理:同样的作用力,作用面积越大,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省委大力推动的这轮开发区改革,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施“产业瘦身”,在产业门类收缩中寻求发展方式的突破。
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一些开发区招商引资时,拼土地价格、拼税费减免,来者不拒,剜到篮子里就是菜,造成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门类“小而全”。而随着我国经济向中高速发展转型,资源、环境、土地的制约日益趋紧,这样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明确指出,检验开发区改革成效,主要标准就是看是不是形成了特色产业生态,就是看有没有在同类园区中争先进位。现代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链的竞争。我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每个园区都要重点突出几个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做尖,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