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 产业新闻 | 山东财经 | 上市公司 | 园区经济 | 鲁大夫财评 | 曝光台 | 人物 | 银行 | 保险 | 房产 | 证券 | 旅游
鲁网 > 财经频道 > 泰山财经 > 正文

数说青岛|七十年来,青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953.3亿元

2019-09-18 13:56:43 来源:齐鲁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18日讯  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动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青岛市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为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投资由1949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历史最高峰7777.1亿元。自2018年开始,受国家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影响,投资总量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平均7%左右的增长态势。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70年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64953.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5.1%。

  投资总量迅猛扩张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青岛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历程,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伴随着投资总量的迅猛增加,投资需求为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不竭动力。尤其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典型的高投资、高增长模式。

  1996-2000年,针对经济过热现象,中央采取以压缩投资和控制信贷投放为主的调控措施,投资率和消费率基本稳定在42%和45%左右,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保持在43%以上,经济发展呈现为投资、消费需求同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2001年开始,多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累积效应释放, 青岛市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投资需求加快释放,2001-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9%,2005年投资率为47.2%,超出消费率11个百分点,青岛市国民经济发展呈现投资驱动型主导特征。

  2006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并落实到位,投资需求逐步回稳,固定资产投资步入年均增长23.0%的结构调整轨道。2008年,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2010年投资率冲高至52.4%,超出消费率19.1个百分点,青岛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投资单轮驱动模式更趋凸显。2011年开始,在全国、全省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的情况下,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跃升至新的台阶,保持了副省级城市和山东省的前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路走高,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成为带动青岛国民经济持续快增的主导动力。

  2011年-2015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年均增长19.3%,明显快于GDP年均增长9.7%的增长速度。2015年投资总量6555.7亿元,列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山东省首位;增速14.2%,列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山东省第二位;投资率由2011年的54.3%、2013年的60.5%提升到2015年的62%,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更趋强劲,达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发挥了有效投资对新常态下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中有进发展趋势的关键作用。2016年以来,全市投资继续稳步提升,2016年投资总量迈上7000亿元新台阶,开创了总量和增速“领跑”全省的良好局面。2017年,受实体经济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落地显效等因素影响,青岛市投资与全国、全省大势一致,呈现稳中走缓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7777.1亿元,虽增长7.4%,但仍高于全省、全国投资增速0.1个和0.2个百分点。2018年,青岛市投资领域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新旧动能快速转换,着眼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随着全市“双招双引”工作成效显现,青岛市投资形势明显好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分别高于全省、全国投资增速3.8个和2个百分点,增速排名位列全省17地市第三位。

  大交通框架日臻完善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型行业,在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具有投资大、见效快等优势。建国70年以来,青岛的交通事业随着建设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的确定迅速腾飞,1998年已基本形成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十五”以后,在推进大交通框架建设的构思下,交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49年-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700亿元,占这一时期全部基础设施投资额的36.3%。航运中心、区域性航空枢纽、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和半岛城市群“三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

  公路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后,青岛为了解决道路“瓶颈”的制约,先后投资1亿元建设了308国道,缓解了进出青岛拥阻的矛盾;20亿元建成了环胶州湾公路,改变了“青黄不接”的窘状;6.5亿元开通了烟青一级公路和济青高速公路、15.5亿元打通了青银高速青岛段等一系列交通工程,彻底改变了出入青岛的“卡脖”问题,促进了青岛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系往来和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至1998年,青岛的公路建设已经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十五”以来,青岛的公路建设一直保持高投入、高等级的标准。2017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15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18公里,继续稳居全省和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前列,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港口建设成绩卓著。青岛港是国家特大型港口。改革开放使青岛港口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港口吞吐量由1978年的2071万吨增至2017年的50799万吨,增长24.5倍;集装箱吞吐量由1978年的2万多标准箱增至2017年的1830万标准箱,增长900多倍。

  空港、铁路建设齐头并进。“十五”以后,青岛投资12亿元第三次启动了对流亭机场二期的扩建,并开工建设了国际航站楼和飞行区改造工程,新增航站楼面积11万平方米、停机位11个,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300万人/年,服务水平全面提升。2017年青岛流亭机场旅客吞吐量2321.0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9%,国内机场排名第十五位。目前,计划投资380亿元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正进入建设高峰期,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的保障需求,奠定了国际空港发展的基础。铁路方面,随着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及“和谐号”动车组的投入运营,济青高铁、潍莱高铁、青连铁路相继开工建设,铁路运输条件和层次提高。2017年铁路完成客运量3178.7万人,比2005年、2016年分别增长5.8倍和17.7%,载客能力更为提升。

  市政公共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自1978年开始,青岛先后拓宽了威海路、宁夏路、小白干路、香港中路等道路工程,新建了山东路、南京路、延吉路等道路,建设了杭州路立交桥、铁港立交桥、人民路立交桥等交通枢纽性工程;90年代随着东移战略的实施,先后进行了鞍山路打通、东海路、福州北路、海信立交桥、澳柯玛立交桥、镇宁立交桥等工程;“十五”以后,“四纵五横”中的重要一“横”的城市东西快速路一二三期工程、山东路改造、杭州路-海尔路高架桥、长沙路打通等工程,使青岛市政道路建设不断跃升至新的台阶。2007年,青岛城市道路总长度3288公里,2018年达到5769.7公里,比1949年增长23.7倍,比1978年增长14.1倍。2018年的道路面积9861.9万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47.9倍,比1978年增长26.8倍。市政道路的发展,也带动了公共交通网络和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十五”以后,贯穿城市道路之间星罗棋布的公交车辆和出租车辆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全面解决了“乘车难”问题。

  城市环境日臻优美。进入二十一世纪,青岛加大了排水工程投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9年初,青岛市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23座,总处理能力202万立方米/日,其中市区建成运行16座,总处理能力148万立方米/日。建成排水管网10210公里,其中市区排水管网7145公里。排水泵站81座,总提升能力为22.57立方米/秒,排水主干管基本贯通、支管网基本完善,构建起“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厂网协调、泄洪顺畅”的大排水体系。在园林绿化方面,1949年,青岛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仅133公顷,1978年达到469公顷,2018年达到39229公顷,比1949年增长了295倍。公园个数也由1949年的3个、1978年的6个、1998年的35个,增加到2018年的191个。

  今天的投资影响着当下的增长,也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有效投资有助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迈向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新水平。展望未来,青岛经济发展新常态蕴含着新的前行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驾辕之马,也是供需两侧齐发力的重要引擎。扩大合理的有效投资能够补短板、调结构、蓄动能,发挥有效投资在调整存量、优化增量中的关键作用,为推进全市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积极助力。(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尚青龙 通讯员 王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