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金稻飘香。在这个洋溢着丰收喜悦的季节里,鲁网记者一行来到享有“中国江北·第一米市”之誉的鱼台县王鲁镇,走进金色的田野,探访大米加工企业,参观稻米博览馆,考察农产品电商中心,所到之处都是稻梦水韵的美好风景,更是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见证。
“稻改精神”成就“稻香王鲁”
“鱼台县王鲁镇地处鲁西南部,地势低洼,是周边县、市客水流经、汇聚的地方,在‘稻改’之前,是个‘十年九不收’的穷地方。” 王鲁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屈扬对记者说,自上世纪60年代,中共鱼台县委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开展了一次自救的伟大实践。从1964年12月到1965年4月的150多天里,在没有机械作业的情况下,当地人民靠肩挑手提小车推的传统方式,建成了46座排灌站,挖成干渠、支渠7296条,总长2757公里,为农田改种水稻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过去十年九涝的历史。由此也孕育出薪火相传的“稻改精神”。
在“稻改精神”的引导下,王鲁镇奋力打造“江北鱼米之乡”,创新了诸多项目和举措,其中“鱼稼里广场”结合王鲁镇的稻米特产优势、鱼虾养殖优势,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堪称典范。记者眼前的鱼稼里广场,占地200余亩,总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有龙虾科普馆,龙虾美食城、儿童乐园、惠河码头,主题酒店,生态虾池等建筑设施。美观而完善的广场功能,为八方游客提供了一个“吃鱼台生态小龙虾,品鱼台特色美食”的休闲娱乐场所。
近年来,王鲁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条主线,以获批国家级农业示范强镇为机遇,以稻米、毛木耳、小龙虾三大主导产业为抓手,以“五统一”稻米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稻米文化产业园、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毛木耳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区为核心,全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群众致富、生活幸福”的乡村振兴示范镇。
做足“稻米”文章共筑美好未来
王鲁镇党建群团办公室副主任缪萍告诉记者,镇上建设的“五统一”绿色稻米基地,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育插秧、统一管理、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的种植模式保证稻米质量,以闫庙村为核心辐射带动万亩“五统一”绿色稻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水稻种植优势,做大做强绿色稻米产业。
凭借“江北第一米市”的产业基础,王鲁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建稻米加工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整合品牌,形成了一批诸如山东丰谷米业有限公司、鱼台县金源米业有限公司等十四家骨干大米加工企业,同时还创新了稻米营销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基地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生态、产业、品牌、资金、效益的良好循环。“我们这里在传统销售大米的基础上,还开辟了电商营销平台,小包装的大米销售渐成气候,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电商营销这一块还会提速发展的……”一位在农产品电商中心工作的女职员介绍说。
在稻米博览馆,记者看到,由中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撰写的“中国江北·第一米市”几个遵劲大字格外醒目。稻米博览馆以弘扬稻改精神为主题,充分展现了鱼台稻米发展的历史和农耕文化。总占地1000余亩的稻米产业园也是一大亮点,产业园投资一千余万元,建成了文化长廊、木栈道、稻田画观光塔,五彩稻田画、稻米博览馆……以稻米博览馆为重点建设的稻米文化景观核心区,为完善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开启了良好开端。
此外,王鲁镇还以文旅融合为方向,依托龙虾广场和惠河码头,借助建设孟楼湿地景观桥及孟楼湿地、惠河景观带的保护性开发,努力把王鲁镇打造成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乡村振兴示范镇,共筑当地人民美好生活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