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欠薪、停产”背后的国能真相

2019-08-15 11:4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汽车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年5月,北京国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电池”)被曝因资金问题即将倒闭、破产清算。为此,国能电池专门发布澄清公告,表示经营正常。随后在7月22日,国能电池承认欠薪,在公告中称12亿元应收账款尚未收回,导致拖欠员工薪资。

  像是点燃了一根引线,国能电池更多的资金困境问题被陆续曝出。近50名员工联合申请劳动仲裁、多地售后维修中断、员工讨薪未果欲跳楼、供应商拉条幅堵门......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舆论的神经,也刺激着整个动力电池行业。

  深陷困境的国能电池停摆了吗?8月的北京,一场大雨过后,带着这样的疑问,《中国汽车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国能电池北京总部。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部分受访者使用了化名,录音也进行了变声处理。)

  工厂停工 人员冷清

   

  

  北京西南郊区的房山城关街道,一排排工业厂区林立,国能电池坐落其中。昔日赫然矗立的“国能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标牌已被遮挡得严严实实,依稀能看到“国”字的小半边。大门口保卫处,伸缩门上的两行“欢迎光临国能电池”的小字在开合中迎接稀疏往来的员工,提醒《中国汽车报》记者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从去年开始(国能电池)就把牌子包起来了,不太清楚原因。”一位已经离职的国能电池工程师李建州(化名)对记者说,“今年以来,断断续续有供应商来讨要欠款,也在门口拉过横幅,但是没什么用,(现在)就和好多员工一样,开始走法律程序了。”

  虽然往来人员不多,但国能电池北京总部的保安数量却有增无减,不仅在大门口伸缩门附近有保安盘查来往车辆,门外大路旁也有保安在走来走去,看得出来国能电池目前相当警惕。

  不少拿着资料前来办理离职手续的员工在门口进出。“从今年2月左右,(公司)就开始拖欠薪水,员工跳楼要钱等情况属实。”诸多员工给予了记者肯定的回答。“1月25日到6月25日的薪水一直都欠,一月到现在欠薪已近半年。”有员工介绍说。

   

   

  走进工厂内部,车间外墙是依旧显眼的安全生产宣传标语,与紧闭的车间大门对比鲜明。据国能电池员工介绍,在2018年底,北京工厂就已经停工,主要生产基地迁往河南。

   

  电芯工厂牌子上的字出现了部分脱落,但现在已经无人关心。

  北京工厂是国能电池的主要基地,最初规划的产能包括3亿Ah电芯和5亿AhPACK。

  7月19日,国能电池对外发布公告称,因生产经营战略调整,经研究决定将相关部门工作地点进行调整,北京仅保留总部职能,公司将统一调配安排员工的工作地点,对于想留守北京的员工须报董事长批准,否则将按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上述员工董师傅(与音频人士一致)透露,北京国能总部早在2018年底已经停产,目前仅保留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等职能部门不足百人,其余员工除离职外,还有人选择到河南工厂任职。

  “不愿意走怎么办?”

  “那就主动离职呗。”

  零星往来的人员中,除办理离职手续的员工外,记者偶遇两位准备前往河南生产基地的年轻员工。他们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大多数不愿离开的本地人都离职了,我们是去河南工厂看看情况再说”。

  资金紧张 欠薪结算延迟

   

  

  工厂院内,设备杂物无序摆放,一副冷清景象

   

  

  正值工作时间,办公楼前台却无人值守,整座办公楼空空荡荡,人员稀少。

  “国能没钱了,拿不出钱来。”一位正在办理离职手续的国能电池员工,寥寥数语直指国能电池核心困境——资金链紧张。

  7月22日,国能电池在给出官方回应解释资金困境时给出的解决办法是“7月31日解决部分经济补偿金,8月31日结清全部拖欠工资。”

  李建州表示,对于工资拖欠问题,部分员工采取了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利益,“有一批技术人员去房山区劳动人事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其中有些人拿到了赔偿。”

  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这么幸运。一位正准备办理离职的国能员工告诉记者, 国能此前承诺的调解日期也从之前的7月31日拿到工资,延迟到了9月20日。

  产品质量问题是根源

  数据显示,2017年,国能在电池行业装机量排名第5位,在纯电动客车与物流车市场占有率第2名。2018年,国能电池装机量达0.82Gwh,跻身国内电池厂商前十。

  曾经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佼佼者之一,缘何走到今天这种境地?根据《中国汽车报》记者的走访了解,资金链断裂只是表象,产品问题是国能“倒下”的根源。

   

  “2017年和2018年算是国能的巅峰吧,项目多,订单多,员工每天加班到夜里1-2点很正常。”李建州证实了当时国能电池的迅速扩张。迅速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售后问题太多,再加上补贴退坡,整车厂不愿意把没到手的钱分给国能。”李建州说。

  前国能员工王路遥(化名)对记者表示,2017年、2018年左右,国能电池大批量接项目。当时,研发人员数量不足,为了按期交货,公司大批招人,其中存在部分人员技能不足或不熟悉电池生产过程的情况。部分产品的出货标准因而被放宽,产品质量大幅下滑,从而售后问题爆发。客户因售后问题,与国能中断合作,后续货款也停止了支付。“产品质量问题不仅使得有些项目的应收款很难收回,而且大量的项目质押或取消,前期买入的物料零件呆滞,导致资金链无法运转。”王路遥说。

  资金链断裂之下,不仅工人薪水断发,售后也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现象。某专用车企业曾经是国能电池的重要客户之一,其采购部负责人张杨(化名)对记者表示:“2017年左右,我们公司采购了一些国能电池,但从2018年开始,国能的售后就开始跟不上了。在那之后,我们就没有再用国能的电池了。”

  李建州表示,国能电池的产品主要在电芯能量密度、容量和产品的生产一致性上存在问题。比如,能量密度没有大的突破,整体pack达到国家补贴标准相对困难。此外,在pack过程的人工装配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人熟练度问题,这也是售后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转型不力 研发滞后

  据了解,国能有北京、郑州、襄阳、重庆、海宁、南昌、新余、龙岩等多个生产基地,其主要产品是磷酸铁锂电池,虽然国能在2018年时试图向三元锂电池领域进军,但一直未能量产配套。

  分析师吴辉对记者表示,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国能电池面临的最大问题。铁锂电池的优势在于价格便宜,国能电池的产品以磷酸铁锂软包电池为主,但价格上相比方形铁锂电池没有优势。特别是国能快速扩张导致摊子铺的太大,生产基地很多,也很耗费资金。

   

  “虽然此前国能电池进入了行业前十,但是头部的几家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很大,(国能电池)从装机量上很难支撑盈利。”吴辉表示,如此多的生产基地可能并非基于企业发展,更多是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需求与企业达成的合作。同时,技术路线问题导致了国能虽然在商用车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始终未能进入主流乘用车企业的配套体系。

  新能源行业资深人士刘晓泽(化名)指出,此前,新能源市场还属于政策市场,在政策推动下,大量电池企业涌现,产能规划和建设相当激进。在2015年左右,我国动力电池厂家数量猛增且总体产能远超市场需求。

  “整体产能过剩,但车规级的优质产品却很少,导致很多达不到车企标准、售后问题多的电池产品流入市场。特别是补贴退坡后,行业迎来洗牌期,许多电池厂家的现金流就出现了问题。”刘晓泽说。

  “补贴退坡对国能影响很大。”王路遥表示,起初,国家政策相对宽松,公司达标产品的质量也很不错。补贴新政出台后,公司研发速度跟不上导致产品未能达到补贴要求,订单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研发的新电芯在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量产,导致出现了产品品质问题。

  “夹心饼干”与“三角债”是目前动力电池厂家面临的严峻现状。

  新能源汽车独立研究员曹广平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从产品技术层面上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瓶颈还未取得大幅突破,此时又赶上政策上的补贴退坡,压力从车企传导到包括动力电池企业在内的上下游全产业链。在这种形势下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一部分是技术水平较好而能够继续融资的公司,另一部分是产品品质和公司运营比较均衡、没有出现大纰漏的公司。而国能电池,应该说在这两方面都“稍显不足”。

  煊赫一时的国能电池衰败至此,而动力电池行业的洗牌还在加剧。

责任编辑:陈波
新闻关键词:国能欠薪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