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条件初步具备 智能网联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2019-10-29 14:29: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滴滴交通大脑”、红旗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中国移动“5G车联长廊”……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日前在北京举办,会上集中展示的多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令现场观众眼前一亮,传统汽车企业、科技企业纷纷加快相关产业布局、推进商业化应用进程。智能网联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上路条件初步具备 仍需丰富应用场景

 

  自主泊车、定点接送、快速公交、有限地域无人驾驶出租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能否在这些应用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技术部总监尉迟明浩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研发的辅助驾驶系统通过激光雷达、路侧设备、车载设备等进行信息传输,可对驾驶人进行预警提示,实现安全驾驶。比如车载设备在监控范围内感知危险,可在100毫秒内告知驾驶人前方车辆紧急刹车、前方盲区内有行人横穿马路等信息,应用场景达17种甚至更多。

  “V2X技术(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的通讯距离在1公里左右,激光雷达覆盖距离约200米,对向车辆相距400米就能发布预警,给驾驶人采取应对措施预留了足够时间。”尉迟明浩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很多智能网联汽车已初步具备上路条件,一些相关设备相对比较成熟。然而,未来真正上路,还要应对极端气象条件、电气抗干扰性、设备连续工作时长等更多复杂路况和系统性问题。

  “目前我们在车路协同技术和车辆感知设备的融合方面已有一定突破,但更多是用于智慧交通辅助功能,如连接单个车辆与路、车与人以及两辆车之间的交互。”北京星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售前经理栾晓慧说,下一阶段,还要与多个领域的企业合作,丰富更多场景、探讨解决方案,“比如处理多辆车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通行避免产生混乱等情况”。

  未来道路或重新定义 交通管理须技术创新

  港口、矿山、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郊区……智能网联汽车真正上路后,“如何有效应对各种路面的意外状况”“如何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等对现有交通法规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俞春俊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将重新定义道路设施和交通规则,未来的变革趋势是载运工具智能化、管理设施网联化、行为主体复杂化。

  俞春俊举例说,比如交通事故处理将从“车主-司机-承保保险公司”的责任认定或理赔模式转变为“车辆制造商-技术服务商-车主-承保保险公司”,从单一交警部门调查取证转变为多方协同取证;对于车辆机械安全性的把控,从驾驶人考试准入扩展到智能车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等。

  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将促进交通管理的技术创新。俞春俊说,未来交通管理将运用增强现实、神经网络、车联网、云、数据挖掘等技术,形成协同管控规则。

  业内有关专家介绍,智能网联汽车需要人、车、路、云、网、图互联,需要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网络、无线通信网络、高精度位置服务网络等各类基础设施网络。(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