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开车进出隧道瞬间“致盲”?这项技术能让驾驶者更安全

2021-11-26 09:44:00 来源:央广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不少驾驶者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开车进出隧道的一瞬间,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了。这种情况其实都是因为隧道内外光线变化大带来的。

  如何让隧道的亮度与外界环境更为“匹配”,减少亮度差?由重庆交通大学牵头的“隧道等效照明安全节能关键技术”,荣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让驾驶者进出隧道更安全

  由于隧道内外亮度差,易产生“黑洞、白洞、适应滞后”等视觉震荡现象。

  何为“黑洞、白洞、适应滞后”?“白天开车进隧道往往‘眼前一黑’,出隧道往往‘眼前一白’,到了晚上就反过来。”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梁波教授解释,光线变化造成眼睛的不适应,就会出现上述的视觉震荡现象。“而且光线对比越强烈,眼睛需要适应的时间就越长。”

  而往往就在这短暂的几秒钟,交通事故就可能发生。

  “驾驶其实是一个‘人车路合一’的过程,但目前的隧道照明标准,还未将人的感受考虑进来。”梁波认为,现行标准未充分考虑隧道行车时视觉环境的实际变化,且未充分反映驾驶者心理生理感知和行为反应,这便存在照明质量评价指标片面、照明参数配置不合理等工程难题。

  为此,围绕隧道运营安全节能,梁波带领团队从2008年起便开始从事相关研究,旨在让驾驶者更安全地进出隧道。

  研发隧道等效照明技术

  “这十多年里,国内多地的隧道,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实验室’。”梁波说,要了解隧道光线对驾驶者带来的影响,就需要通过不断驾车进出隧道,发现隧道复杂照明环境下对驾驶者视觉功效、眼动、心理生理响应规律,以及在驾驶行为上产生的等效作用机理。

  为了更科学地进行试验,团队自主研制了一套室内公路隧道照明环境模拟试验装置,将现场实验“搬”进实验室,并建立了一套基于驾驶者视觉环境和心理生理等效的隧道照明质量综合评价技术。

  有了理论方案,如何避免驾驶者进出隧道出现视觉震荡现象,团队还开发了集侧壁材料涂装、灯具布设、照明控制于一体的隧道等效照明技术。

  “目前,在合作单位电建集团华东院、重庆高速集团、云南交投集团共同努力下,研究成果已在重庆中梁山隧道、云南野鸭塘隧道、四川铁矿隧道等20项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大量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梁波表示。

责任编辑:刘汲静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