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新车须公开维修技术资料 剑指售后垄断
“看来打破零配件渠道垄断又往前实质性地迈进了一步。”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由衷感慨。
昨天(18日),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公安部等十部委参与审批的《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针对目前汽车维修业存在的结构不优、发展不规范以及信息不透明等系列乱象提出了多项鼓励计划和保障措施,其中之一是要“建立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二是“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
似乎是为了配合上述两项措施,9月17日,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京联合发布消息称,《汽车零部件统一编码与标识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已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核并将有望于年底出台。
“对零部件统一编码就意味着未来汽车零配件的使用信息将进一步透明化,向上可使得车企对零配件的垄断得以进一步打破,向下也可以避免汽配城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对整个产业链来说,都是一次有益的规范。”在汽车行业分析师封士明看来。
“现在的情况就是,同样一个零部件产品,进入整车企业有整车企业的编码,自己生产企业有生产企业的编码,而进入售后体系又有专门的编码。比如博世为奔驰配套的零部件,进入4S体系后,4S员工只能看见奔驰对其的编码,不知道原编码的。”在线汽车售后市场业务平台——彼恩思客PNSEEK的创始人钱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比如一个零部件坏了,车主想从外面的修理厂或者电商平台购买相应型号部件进行更换也会比较麻烦,因为即便是同一款产品,来源不同编码也不同。”封士明表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为整车厂商在售后零部件领域的垄断提供了现实基础。
与此同时,“汽车零配件与不同汽车品牌合作要有不同的编码,一个配件进入40个企业就要有40个编码,给汽配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负担,这些负担最后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秘书长张成海说。
而所谓的“零配件统一编码”,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汽车维修配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魏同伟介绍,试图参照国外的标准,将不同厂家之间存在的同类产品编码不同的情况进行统一,用唯一编码使之规范。在他看来,这一方式可以打破现有整车销售价格、售后零部件的价格体系,进一步解决汽车业售价及维修成本高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这一思路是对的,但在执行层面可能会遭遇很多细节的‘考验’,比如是按照大类,如轴承、火花塞等来进行分类,还是细化到上面的每一种螺丝、每一个零部件来进行区分?另外,编码在产品上将如何承载,消费者和社会修理机构如何获取编码信息,都还需要细化。”封士明表示。此外,在钱伟看来,将上述三种编码如何有效统一,也就是定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还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编码是基础,有了编码,上述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才能更有保障。”虽然细节有待落实,但上述两位业内人士均如此认为。
在《意见》中,交通部明文表示:“自2015年1月1日起,企业在新车(含进口车)上市时,要向授权维修企业和独立经营者(包括独立维修企业、维修设备制造企业、维修技术培训机构等)公开汽车维修技术资料。要在产品说明书中,明确车辆型式核准证书信息,规定排放维修技术要求,说明排放控制关键零部件生产厂家、型号以及有效使用寿命等信息。”由此可见,如果有了规范化的编码,加之企业公开的型号、厂家资料,消费者就可以“择价”选择零部件产品。
“不仅是为了零配件等硬件信息的透明,上述‘维修技术资料’的含义还颇为广泛。”封士明认为,“它应该还包括相应的维修知识和技术。如果政策真的是从这一层面对企业做出要求,那对现有的体系冲击会更大,一方面,有实力的社会汽修企业可以通过上述开放的技术资料掌握更为核心的零部件的修理规范和流程,另一方面,部分自主品牌也可由此进行车型对标,在技术上加速学习和吸收。”据了解,在此之前,4S店之所以能将消费者“锁定”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很大程度上缘于整车厂在技术上的封闭性。
“比如奔驰、宝马这样的即便是很细小的零部件,都会由电脑板记录信息,故障发生后,只需由专业的设备读取所属电脑板上信息,故障便一目了然。”一位曾在奔驰4S店做过维修技工的人士告诉记者,“不过,这并不代表只要有了上述设备,便能查明故障。”该人士补充道:“因为即使掌握了设备,但故障代码也不是普通的维修工人能看明白的。”
“因此,如果上述两项政策能真正得到落实,首当其冲的肯定是经销商。”上述人士均表示,未来经销商的蛋糕可能会被有竞争力的社会修理厂抢食,也可能会被零部件供应商所夺取。
不过,在车险无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帅勇看来,这将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和谐共生。“据我了解,目前车险保费里75%的钱都被用于零部件更换了。为什么会这么高?就是因为零配件信息不透明,技术封锁,所以4S体系才能‘漫天要价’暗箱操作。”而一旦统一编码,无疑为保险业建立了一个大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保险公司可以非常便利地进行比价,然后引导消费者购买同质低价的产品,进入有资质的社会维修体系。
虽然业界预期和反响都不错,但令上述所有人士都担忧的一个问题是,政策最终的落地情况。
杨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