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五链协同”,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产教融合新体系
鲁网5月4日讯 为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新体系,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瞄准社会变革方向,加强多元协同,促进产教融合,积极探索“五链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聚焦人才培养,打造产教融合“育人链”
学校在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规定》《教职工攻读定向博士研究生的规定》和《“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投入力度;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深刻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对接最新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职业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需求,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推进专业教学紧贴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及各类学科竞赛,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打造产教融合“育人链”。
强化系统设计,打造产教融合“机制链”
一是将产教融合列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强化规划先行,激发协同发展动力;二是完善学校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科学高效的产教融合领导体制;三是专门设立产教融合办公室,负责学校产教融合工作,按照“市场导向、规范管理、协调推进、激励创新”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产教融合工作格局;四是鼓励各学院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每个专业都要根据需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校外企业实践基地;五是协同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人才“靶向”培养,将30%的课程从教室延伸至企业车间,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参与企业工程实训活动,把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检验提升。
赋能成果转化,打造产教融合“平台链”
学校立足区域发展,强化平台建设,赋能成果转化,筑牢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建有应用外国语实训中心、国际商务实验实训中心、现代服务管理实训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城市工程实训中心、健康护理实训中心等8个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其中,应用外国语实训中心为部级示范实训中心;建有智能多语种人机交互新技术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数字化新技术研发中心、现代服务业数智新技术研发中心、电子商务与技术研发中心、人智交互新技术研发中心等5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级智库;建有外事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亚太武搏研究院、外语翻译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建有外语慕课录播室、同声传译室、5G通信实验室、鸿蒙开发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网络对抗实验室、国际货运技能实训室等165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0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牡蛎研发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孙子兵法研究院、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高等教育研究院先后在学校落地。
深耕精准合作,打造产教融合“产业链”
学校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为纽带,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与相关企业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实践项目研究;加强与山东大学、鲁东大学等省内高校,以及全国职业本科大学等友好学校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与地方政府及200余家企业开展深入战略合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集团、山东开创集团、苏宁云商集团、中国平安等知名企业均在学校建有校内实训中心;2022年,学校牵头国内34家易货贸易企业、科研单位、行业组织和6所职业本科大学组建了全国易货贸易职业教育集团,校长孙承武当选职教集团理事长;中国商业联合会易货贸易分会发函批复,支持学校牵头筹建中国(威海)国际数字易货贸易园区;与中国教育科学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院未来学校实验室配合共建STEM教育学院。
激发内生动力,打造产教融合“创新链”
学校注重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空间,激发产教融合内生动力,对接产业链,调整专业布局,搭建“政-校-企-协”四方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了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研创新、企校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制定《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方案》,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助推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进学科教授、产业导师,组建多元融合的教师团队;全面构建“立足职业、突出能力、提升素质”特色的职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实践导向的高层次、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由原来单一的实习模式向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双主体办学、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转变。(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