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焕新生 旧址藏酒魂—古贝春酒厂旧址助推公司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鲁网5月10日讯 古贝春集团安全中心副主任暴志勇表示:“从2月份的每月200多人到4月份的600人左右,老厂的接待任务快速增长,这表明老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身为老员工的暴志勇对公司发祥地老厂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里记载着几代人艰苦奋斗的足迹,是武城酿酒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近年来,随着古贝春集团对老厂不断加大保护利用力度,老厂逐渐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景观,助推古贝春集团文旅融合不断高质量发展。
厚重的历史文化赋能古贝春“寻根之旅”
春夏之交,鲁西北广袤的田野丰收在望。这里不见任何自然山脉的阻挡,却有无条件敞开胸怀的开阔。空中俯瞰,更能领略这质朴而平坦的锦绣和丰稔。隋代开通的大运河从这里穿流而过,抚育着鲁西北儿女,也孕育出灿烂多姿的酒文化。
文物显示,武城酿酒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东阳好酒”,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更加刺激了武城酿酒业蓬勃发展。唐代的“状元红”和宋代的“小米香”都曾在当地广为流传,明嘉靖28年、清光绪26年、民国25年的地方志,均有武城酿酒或外销的记载。武城酿酒业曾经基本以个体经济的形式发展。1952年,当地政府与民间酿酒作坊在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古井、古窖池的基础上,于今老城酒厂(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老城镇小屯村)处进行公私合营成立“国营武城酒厂”,而后来的中国驰名商标“古贝春”“古贝元”均在此诞生。
建厂之时,酒厂职工程谋廷等人从运河边挪来一株小柳树苗值于厂内门口处,作为建厂的纪念。70多年过去了,它已长成躯干直径约70厘米、树冠直径达十余米的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神奇的是,它随着酒厂的几度荣衰也几次繁枯,树叶上每到清晨散发着阵阵酒香,故人称“醉柳”。
古贝春酒厂旧址厂区占地面积约38000平方米,南北长约145米,东西宽约265米,基本保留了20世纪60-80年代的整体布局和建筑风貌,较完整的展示了从购置粮食、入池发酵、勾兑灌装到成品出库的早期酿酒工艺及粉曲、踩曲到发酵的制曲工艺。此外,厂区还配备了科研所、实验室等科研类建筑,五金库、包装物库、粮库等仓储类建筑,配电室、锅炉房、水塔等能源供应场所,宿舍、食堂、卫生间等工人生活场所及办公场所。外立面大多为红砖墙、红瓦顶、绿门窗,墙面书写“抓革命,促生产”等标语,厂区整体风格内敛,极具时代特征。木质的桁架、砖券形的曲房屋面、高耸的烟囱与水塔、整齐的窖池以及简朴的机器设备都给人以强烈而独特的机械美感。
古贝春酒厂旧址作为珍贵的近现代工业遗产,不仅是酿酒工艺技术革新的重要实物载体,还记录了我公司七十多年来的不断变革与成长,是老一辈创业者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更是国家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科学保护和利用让老厂焕发新的生机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独特浓郁的人文风情,让这座神奇的酒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此探寻。近年来,古贝春集团围绕“打造古贝春寻根之旅”的发展定位,不断擦亮文旅品牌,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基础上,陆续对老旧厂房进行功能重塑、场景再造和文化提炼,致力于将古贝春酒厂旧址打造为新文化地标。
在老厂北侧,有一个“马季演出现场”游客打卡地。这里曾是马季、唐杰忠、姜昆、李文华等老一辈艺术家演出现场。1980年7月,马季先生率领中央广播说唱团第一次来武城酒厂演出,热情的观众挤满了小院,连瓦房上都坐满了人,形成了难得一见的“人山”。如今形成“人山”的瓦房仍在,见证着不平凡的流金岁月。
“你看这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梁,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独特的建筑结构,充分展示了当时的建造技术水平及人民的智慧。”来自济南的文物专家高宜生教授表示,这些建筑能保存下来难能可贵。这座建于1980年的古贝春酿酒车间囊括了清代和民国窖池群,在这里生产的“三角古贝春”曾风靡华夏。如今这里已被挂牌保护,而类似这样的甚至更早的被保护的建筑多达40多处。
从2017年夏天开始,在古贝春集团原董事长周晓峰的亲自部署下,由古贝春集团文化中心具体负责老城酒厂的修缮和展示利用工作,并专门安排老城酒厂留守人员6人,配合文化中心将具备文化价值的生产设施、设备及景观加以保护,包括田野调查、挂牌保护和对房屋破损的地方进行修缮。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古贝春集团安装了监控设施和消防设施,并加强档案管理,由古贝春集团文化中心对申报材料、各级文件、文物图纸、照片、参观记录等进行保管。
作为运河产区著名的白酒品牌,古贝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为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出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古贝春集团对各类文史资料、古迹遗存和历史典故进行挖掘整理,借筹建“实物馆”的机会,搜集了140多件(套)从唐宋至上世纪的老物件,有反映酒业历史和特色的木质甑桶、倒流壶、能盛两样酒的双层酒缸和两心壶;有行将消失的水车、碾子、石磨、斗、升、青油灯盏、锡蜡台、汽灯、留声机、手摇电话机等老物件;尤其是清除粮食杂物的风扇车、武城运河通航时酿酒人家常用来运送货物的木船、武城县最早的县志——明代嘉靖年间的《武城县志》,上面有武城产“菊酒” 的记载,还有清朝光绪年间的《武城乡土志略》,上面不但有武城生产烧酒的记录,还有年产量数字。特别是找寻到一张当地王家酒坊的分家单,标注是清光绪32年所立,进一步证明了当地的酿酒历史。这些对于古贝春集团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2022年“实物馆”被列为“省级乡村博物馆”。
古贝春集团在保护文物本体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还恢复了酒厂“老领导办公室”及部分科室的原貌,利用三间闲置房屋筹建了“厂史馆”,主要展示运河的开通对武城酿酒业的深远影响和促进,以及近现代以来武城酒厂艰苦创业的历史进程。
“杜安民先生来古贝春集团时我还不到20岁,我还经常在他家蹭饭呢!”暴志勇说起往事不胜感慨。
古贝元是公司在1983年聘请的茅台酒厂生产技术科长杜安民先生来厂研制生产的,这种酱香型白酒属于‘独步江北’。当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研制成功。可是老先生硬是凭着高超的技艺和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给武城人造出了‘北方茅台’,一问世就获得了‘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紧接着又获得了‘布鲁塞尔世界优质产品大赛银奖’。杜老在武城酒厂一住十年,和酒厂的干部职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了纪念杜老,古贝春集团将他的故居重新复原,成为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
故居门口悬挂一方牌匾“杜安民先生故居”,褐底黄字,庄严肃穆。进得门来,迎门墙一个大大的“福”字,往里拐是一处三间平房的小院,干净整洁。左边是黄瓜、豆角等蔬菜,右边是月季、死不了等花圃。小院不大却生机盎然。走进屋门,中间是会客厅,东边是杜安民儿子杜定坤夫妇的卧室,西边是一个前后套间,前面一个会客区,后边是杜安民先生夫妇的卧室,一盘大土炕占去了大部分空间,炕前有一张桌子,摆着各种烧杯和量筒,这是老先生在此勾调小样的秘密房间。
勾调的前提是有好的原酒。在老窖车间,入池用的小木车静静地躺在窖池旁,被磨得油光发亮的把手仿佛尚有余温,诉说着曾经的峥嵘岁月。据说,这些小木车是一位家在当地的酒厂职工刘文奎亲手制作,精巧实用,成为当年酿酒生产的重要工具。
拥抱运河文化,文旅发展启新程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弘扬是最深的热爱。古贝春集团聚焦“寻根之旅”,科学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将古贝春酒文化招牌越擦越亮,激发了文旅发展新活力。
老厂的旅游热也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注意。在德州市武城县文保部门的多次调研下,发现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建筑经风吹雨淋出现了墙体开裂、檩梁断裂的情况。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工业遗产,县文保部门建议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引起了古贝春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古贝春集团文化中心积极对接有关部门进行申报。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古贝春集团2019年开始积极申报各级文保单位。2019年12月11日,“古贝春酒厂旧址”被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厂区划定为文物本体32个,县政府发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GPS 控制点,将整个围墙内院落范围纳入保护范围。2021年4月,古贝春酒厂旧址被列为德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标志碑。2022年1月份,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批号为:6-232-5-081。另外,古贝春集团积极组织成功申报了2022年省级文保修缮资金500万元,并已被省文旅厅立项并下拨。
“古贝春酒文化发轫于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古贝春集团党委副书记顾金栋说。
乘着大运河开发利用的东风,这处遗迹在被保护基础上,也将不再孤独,新的规划愿景也将蓄势腾飞。古贝春集团特委托山东省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对古贝春酒厂旧址内文物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编制古贝春酒厂旧址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目前已完成初稿。
下一步,古贝春集团将打造以“寻根之旅”为主题的大运河沿线城市酒文化体验园区,建设大运河沿线城市酒文化主题酒店、主题民宿、主题展馆、主题场景,以怀旧和体验为特色,以运河酒文化为媒介,不断推进景区升级,不断提升影响力,打造运河酒文化集散地,再现“贝州码头,酒旗猎猎”的古韵场景,营造“千年运河,美酒飘香”的浓郁氛围,把武城打造为“千年大运河美酒之都”,让德州成为千年大运河“寻根之旅”的诗和远方。
“我们要讲好运河故事,讲好古贝春故事,保存好珍贵的工业遗产,充分展现运河流域酒文化和饮食文化,结合古贝春集团4A级景区的提升改造,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古贝春集团高质量发展。”古贝春集团总经理张洪昌说。(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