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产业援青的36计
编者按:奔腾的母亲河,将三江之源的大美青海与岱青海蓝的齐鲁大地根脉相连。多年来,山东省大力支援青海发展,按中央部署对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选派大量优秀干部人才赴青支援,为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鲁青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2年7月,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进青开展新一阶段的对口帮扶工作,如今一年多时间已经过去,2023年11月,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前往海北州进行实地采访,报道第五批山东援青队伍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民生帮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典型工作经验,讲述新的山东援青故事。
海报新闻记者 程文琪 邹仕晓薇 青海海北州报道
产业帮扶,是山东援青对口帮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难度高且见效周期长,需要山东援青干部人才批批接力,久久为功,共同绘制产业援青蓝图。2022年7月,第五批山东产业援青干部来到海北州,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帮助海北州将现有产业优势发挥到极致,为海北高原产业振兴发展贡献出一份山东力量。
恒温车间助力“冷凉菇”产业进入快车道
“冷凉菇,是在青海门源成长起来的香菇品种,喜温凉不喜热,门源气候早晚温差大,阳光照射强,因此香菇长得又大又厚,品质十分不错,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比平原香菇含量高,口感更加爽滑鲜美。”在门源县冷凉菇养殖基地,负责人冯铁林向记者介绍冷凉菇的优势。
放眼望去,41个大棚密密麻麻排列得十分整齐,冯铁林掀开一座大棚厚厚的棉布帘,记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一排排的手臂长短的菌棒均匀的分布在铁架上,菌棒上的菇菌长势喜人,已经有香菇长出了圆圆的伞盖。
冯铁林向记者一行人科普,蘑菇所需的营养物质一般由菌棒提供,常见的菌棒原料有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而菌棒也需要漫长时间来进行培养。“菌棒出菇的时间是很短的,半个月就可以出一茬,但是菌棒前期的培养很费时间,我们在正常大棚环境下培养菌棒,一茬大概需要一百五十天左右的时间,时间较长,效率也不高,培养完成的菌棒转移到大棚内,等待半个月后开始大量出菇并装箱销售。”冯铁林介绍,采摘下来的香菇成色好,个头大,价格还实惠,在山东、河北、福建、广东等地格外畅销。
2022年下半年,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投入1200万元援青资金,在养殖基地里盖起了恒温菌棒培养车间,这也大大缩短了菌棒的培养时间,“整个车间可以容纳上千根菌棒,由中央空调统一控制温度,时间可以缩短一半,90天就可以培养完成,而且后期规范管理体系成熟后,甚至将三个月的培养周期缩短到两个月完成。”冯铁林说,目前山东投资援建的恒温车间正在紧张地建设中,预计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为了延长菌菇产业在当地的发展优势,除了为当地建设菌菇恒温车间外,山东援青还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提取食用菌内多糖等有效成分用于生物制药,助力当地延长菌菇下游产业链,提高菌菇产品附加值,完成补链延链强链。
冯铁林告诉记者,菌菇养殖基地,是租借的当地百姓的土地和大棚,因此每年给村里定期交十几万元的租借费;除此之外,基地还解决了上百人的就业问题,随着菌菇产能的提高以及下游产业的拓展延伸,后续,将会继续增加就业岗位数量,为当地百姓解决民生大问题。
“从门源到黄海” 一条冷水鱼苗的成长之旅
一条大西洋鲑小鱼苗,从破卵出生生长到手掌的长度,要经历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它生活在海北州门源县冷水鱼养殖基地,山泉水清澈见底,凛冽冰凉,却成为它们绝佳的育苗环境;再过不久,小鱼苗被装上冷链车,从青海高原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山东黄海,一望无际的海洋和高原冷水又有了不一样的生存体验,在山东深远海集团打造的深蓝一号海网中,小鱼苗在那里长大,养殖成功后便开始投向市场。
海北州门源县,位于祁连山脉和达坂山脉之间,植被丰厚,生态原始,山泉冷水储量大且分布集中,没有化学污染和有机污染,十分适宜冷水鱼的生长。基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原有的产业发展路径,山东援青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整合援青资金,自2017年以来,启用以鱼苗繁育带动规模养殖,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援建新思路。
近年来,山东援青陆续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建设门源县冷水鱼繁育基地,并且积极牵线搭桥寻找合作企业,引进了具有成熟先进经验的企业管理团队,将先进育苗和养殖技术向全县扩充,带动门源冷水鱼产业整体发展。为丰富养殖品种、提高产品价值,历批山东援青队伍将冷水鱼养殖基地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不断推出新的发展点子,延长冷水鱼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冷水鱼产品附加值。
2020年,山东援青根据海洋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的建议,探索在鲁青两省之间开展大西洋鲑陆海接力养殖的思路。在他们的积极协调下,当年5月,基地从山东引进5000粒大西洋鲑鱼卵,对接山东深远海集团,签订鱼苗采购协议,开展起了“门源孵化、山东养殖”的探索性实验,2022年7月,随着第四批威海援青队伍的接棒发力,养殖基地首次成功实现鲁青两地的海陆联运,打通了鱼苗销往山东的销售渠道。
目前,在山东援青的帮助下,冷水鱼养殖基地整合投资资金,进一步完善育苗和成鱼养殖等功能体系,形成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全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的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加快门源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威海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孟庆澄说,“与山东深远海集团对接的冷水鱼养殖项目,也是陆海联运的首次破冰,‘门源孵化、山东养殖’,青海的鱼苗从门源发车到山东黄海,山东深远海集团建设的世界最大的两个网——‘深蓝一号和深蓝二号’,鱼苗在那里养殖并投向市场,这也是我们打造的陆海联运,象征着鲁青两地联手,让真正的产业帮扶落地见成效。”
特色啤酒致富 青稞产业创新发展途径
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饮料。青稞啤酒,是高原上独特的啤酒品类,尤其是最近几年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受到广泛关注。青稞啤酒以青稞麦芽为主要原料,经过糖化、发酵等工序精心酿制,具有降血脂、调节血糖、有益肠道、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效。
当前市面流通的青海本土青稞啤酒。
刚察县的果洛藏贡麻村,交通相对便利,自然生态资源及人文景观丰富,藏区特色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保留完整,是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城郊村;基于此,果洛藏贡麻村被列为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示范村,计划利用好村庄优势资源,择优实施精酿啤酒生产项目。
正在施工建设的精酿啤酒生产基地
2022年,山东产业援青根据海北州当地的青稞特色优势,在村里建设起了精酿啤酒产业基地,以当地特有的青稞及高海拔无污染的泉水为原料,生产酿造特色精酿啤酒为主打产品,辅以其他各类特色精酿啤酒,着力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精酿啤酒品牌。
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孙建德告诉记者,“今年年底,精酿啤酒的项目将要建设完成,综合考虑资源和市场容量,拟年产啤酒950吨,生产出的啤酒销售,计划依托品牌构成为复合式营销模式,除终端零售供应外,还能为本地餐饮店、旅游景点酒屋提供垂直供应、定制供应等服务,不断拓宽精酿啤酒市场,增加品牌知名度,从而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据了解,项目投运后,预计可实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79.44万元,在推动果洛藏贡麻村集体产业发展和提升集体经济总量的基础上,还间接带动餐饮、销售、运输等其他相关行业发展,从而促进村整体收入持续、快速、稳步发展,努力走上一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助推乡村振兴。
山东产业援青工作领队尹晶介绍,除记者看到的菌菇、冷水鱼、青稞啤酒等项目示范点外,山东产业援青还在祁连县卓尔山民宿文旅项目、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藏羊规模化养殖基地等一百多个产业项目进行资金和技术投入,在文旅、农牧等多个产业方向多点发力,多面开花。“产业帮扶工作,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人文习惯、产业雏形的基础上,去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青海省地处‘三江源’,发展产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秉持着这一理念,所有的产业帮扶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绿色环保贯穿始终,援青队伍基于当地产业条件,持续推进农牧养殖基地建设;在不破坏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文旅产业的延链和强链,从整体上布局海北州产业发展的脉络,让海北州各县、各乡都有可以依靠的乡、村集体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整体建设,让当地人民得到产业振兴带来的切实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