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华夏人寿涉嫌打擦边球 给集分宝存返佣质疑

2013-12-04 09:37:00 来源:经济导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两年的事实表明,高收益无疑是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利器。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国华人寿在天猫上销售的保险理财产品,创出“三天一亿元”的佳绩;而今年双11”当天,国华人寿预期年化收益率7%的产品,仅用了9分34秒的时间,销售规模就超过亿元。

  据了解,一些先期进驻天猫销售保险的公司取得了巨大的业绩,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进驻天猫,随之而来的市场争夺也愈演愈烈。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保险公司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纷纷提高各种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收益俨然成了保险理财产品网销拼市场的关键,但各家保险公司在宣传时却频频打出擦边球。

  收益率高达8%

  据导报记者了解,随着“双12”的即将到来,在保险理财产品销售火爆的天猫,有十几款保险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5%,其中华夏人寿推出了预期综合年化收益率高达7.1%的理财产品,而国华人寿更是推出了综合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8%的理财产品。

  在华夏人寿天猫官方旗舰店中,导报记者看到,其原本为“双12”特供的理财产品早在上个月就开始发售,而在不久前的限时聚划算活动中,10分钟销售额突破600万元,4小时内更是卖出2000万元。

  一款名为华夏摇钱树两全保险(万能型,A款)的产品,1000元(含)起售,一年期起,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5.5%,再加上活动期间每购买一份“摇钱树”(万能型,A款)产品,还可获赠1.6%的集分宝———即每1000元赠价值16元的集分宝,因此该产品的预期综合年化收益率将达到7.1%。而且公司明确表明,集分宝在犹豫期后发放,无任何初始费用,犹豫期退出不收手续费,持有1年后退出零费用。除此之外,该公司还针对购买金额的不同进行抽奖,奖品有Iphone 5s和Ipad mini以及360随身wifi2等。

  据了解,截至3日上午10时,上述产品的成交记录显示为6223件,单次最多购买200份,其中最大的一个买家分三次购买了60万元的产品,另外,订单超过百份的也不在少数。

  比华夏人寿更强的是国华人寿,该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创富人生2011保险理财计划的理财产品,该产品也是1000元起售,预期年化收益则为5%,不过在活动期间每购买一份该产品,可获赠3%的集分宝,即每1000元赠价值30元的集分宝,因此该产品的预期综合年化收益率将高达8%。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要想拿到8%的收益,还有一定的条件,首先是持有期限在三年以上,其次是购买时间需在12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与其他保险公司不同的是,华夏人寿制定的退保手续费相当高。在犹豫期内退保,也要收取10元的工本费,如果是第一年退保,则要收取退保时账户资金6%的退保手续费,第二年退保收取5%的手续费,第三年退保要收取4%的手续费,从第四年后才不扣除手续费。

  正因如此,尽管该产品的预期综合年化收益率高达8%,但销售情况并不是很好,累计销售只有1307件。

  涉嫌返佣

  导报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国华人寿还是华夏人寿,都在其官方旗舰店中宣传自己产品时,涉嫌打擦边球。

  按照创富人生2011保险理财计划的的利益演示,以0岁宝宝10万元投保计算,以预期年化收益率5%计算,其30年后的总收益为432194元,如此计算相当于每年增值11%;而华夏摇钱树两全保险(万能型,A款)利益演示,10万元基于预期年化收益率5.5%计算,5年后该产品的总收益为130696元,如此计算收益率超过30%,远高于5年期存款(4.75%)和5年期国债(5.41%)利率,对投资者来说,吸引力极大。

  尽管上述两种产品在其宣传材料中表示,“该演示基于预期收益,而非实际收益”。但该说明的字号明显小于利益演示字号。

  接受导报记者采访的内业人士表示,这种收益演示并不完整。按照《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规定,“保险公司在产品说明书和其他宣传材料中演示保单利益时,应当采用高、中、低三档演示新型产品未来的利益给付。”其中,万能险高、中、低三档假设结算利率上限分别为6%、4.5%和最低保证利率2.5%。

  另外,上述两家公司向投资者返还集分宝也涉嫌返佣。

  据悉,集分宝是一种网购积分,在支付宝付款时可以当钱花,100个集分宝等值1元,可以在淘宝购物、信用卡还款、缴水电费等,同时还可以在天猫、一号店、大众点评等30多家网站购物时直接抵扣。

  按照《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不得“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保险费回扣或者其他利益”,赠送的保险不能超过100元。所谓集分宝是否属于“其他利益”,值得关注。

  “这种买保险可抽奖、可赠礼品、送积分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变相的返佣,存在诱导购买的嫌疑。”业内人士分析说。

  尽管高收益理财保险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并已持续火爆了一段时间,但是导报记者注意到,这些产品的火拼更多的发生在中小寿险企业之间,大型险企鲜见参战。另外,对消费者来说,必须明确知晓这些产品并不一定能实现预期的高收益,毕竟绝大部分产品的保底利率只有2.5%。  刘勇

责任编辑:宋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