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家企业撤单IPO 多因素致排队风险大增

2014-04-16 08:22:00 来源:经济导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停摆1年多,于今年1月重启的A股IPO,如今看来,仅是昙花一现,新增初审企业名单已连续18周未更新。诸多排队企业先是苦苦等候,而后在其他“幸运儿”进入“破冰”首批名单时重燃希望,但紧接着迎来的是新一轮空窗。加之业绩低迷、股东变动等自身原因,至本月10日,今年以来已有28家排队企业选择撤离新股排队通道。

  1月到4月,IPO主动撤单企业分别有8家、2家、11家、7家,且4月数据呈井喷之势。山东东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东东佳”)、山东创新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东创新金属”)等两家山东企业位列其中。

  此外,今年IPO重新开闸后首批上市的48家公司,也让市场领略到业绩“变脸”的速度。据经济导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市的48只次新股中,已有东易日盛(002713)、绿盟科技(300369)、东方通(300379)等17只一季度业绩“变脸”,占比近四成。

  群体撤单

  证监会10日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显示,目前IPO排队企业为675家,而在去年12月9日,这一数字为762家。据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终止IPO审查的28家企业,均为主动申请撤单。其中,创业板、中小板拟上市公司占大头,分别为10家和12家。

  如果说此前选择主动撤单的企业还只是零零碎碎,属于个别现象,那么进入4月份以来,集聚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4月1日,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银宇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汇通创意设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洪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齐齐申请终止审查。两天之后,“群体撤单”再度发生,天津一商友谊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龙讯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正式撤离新股排队通道。

  “集中撤单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排队时间过长,且积压企业数量太多,这些都是风险。”在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保民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排队企业面临的机会成本逐步提高,“况且,证监会的审查日益严格,使得能否顺利通过充满未知。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企业不愿再继续付出高额的人力财力成本,遂申请终止审查,转而开拓其他融资渠道。”

  某大型证券投行总部执行总经理严鹏对此表示赞同,按照证监会的意向,所积压的排队企业要在今年“消化”掉,“如此高企的总量,势必需要更加严格的审查标准进行过滤。受去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预计在2013年年报统计工作完成后,会有更多排队企业主动撤单。”

  对于发行价格的担忧,也是企业选择撤离的症结所在。作为今年首家撤单的排队企业,山东东佳表示,之所以放弃上市,主要是排队时间太长。公司的账务没有问题,放弃上市与证监会抽查无关,“现在钛白粉行业不景气,即便IPO成功,发行价格也不会太高。若发行价不能反映公司价值,不如放弃。”

  另一家撤单鲁企山东创新金属,于2012年拟首次公开发行A股登陆上交所。不过之后募集资金用途发生变更,募投项目由4个减少为2个。

  15日下午,导报记者致电山东创新金属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目前已经没有与上市相关的部门,具体情况并不了解。”

  随着山东东佳和山东创新金属先后终止审查,排队鲁企也由去年年底的32家降至30家。

  对于今年以来创业板已有10家排队企业撤单的状况,严鹏预计,此后这个数量还会有较大增长,“在创业板上市,对企业业绩增长率有明确要求。一些排队时间较长的企业,2013年业绩能否符合标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4月年报统计工作完成后,可能会有更多排队企业主动撤单。”

  另谋出路

  这些主动撤单的排队企业,其累积已久的融资需求该到何处满足?刘保民认为,选择通过境外渠道融资的可能性颇大。

  “相对而言,境外上市的审查标准较低,融资大环境宽松,与内地成百上千企业走‘独木桥’的状况有很大不同,但也存在很大风险,企业应充分吃透境外资本市场规则。”刘保民表示。

  在严鹏看来,新三板也是这类企业实现快速融资的有效渠道。至4月10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达679家。其中,凯立德、四维传媒、嘉达早教、谢裕大、新疆华油、和氏股份等公司均曾排队上市。

  “一些企业从IPO长长的排队队伍中撤退,转而到新三板挂牌,审批时间变短,流程简便,也可通过增发募集资金,满足公司目前的资金需求难题。”严鹏表示,去年年底,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这是逐步推进股票发行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重要步骤。证监会主席肖钢也于近日公开表示,IPO注册制草案将于今年年底出台。注册制成行后,新三板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业绩状况,选择适当时点升板到创业板或中小板,实现“曲线上市”。

  变脸溯源

  相对仍在苦苦等候的排队企业,以及因各种原因无奈挥别的撤单企业,于今年1月上市的48只次新股,可谓“幸运儿”。然而,其上市首季秀的表现却让市场大跌眼镜。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市的48只次新股中,已经有17只出现业绩变脸。其中,被称为“中国家装第一股”的东易日盛,预计今年1至3月实现净利润为亏损3223.87万至5158.18万元。安控股份(300370)预计一季度实现净利润在-1200万至-1400万元之间。东方通一季度净利润预亏区间为1253.87万至1003.1万元。

  “次新股业绩变脸,不排除在资料审核前,存在过度包装业绩的可能。”但在刘保民看来,经过了史上最严财务核查风暴的考验及长达1年多时间的停摆,企业过度包装业绩的状况将有很大改观。“因此,业绩变脸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经济大环境有关,一些客户单一、依赖性较强的次新股上市公司,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及市场份额的影响。”

  此外,处在拟上市企业和证监会之间的券商,日子也不好过。“如今,证监会已经不再接受IPO申报材料,审批‘闸门’一开一关,对于券商影响颇大,且更多体现在对从业人员信心的影响。目前来看,IPO于5月重启的可能性很大。

  韩祖亦

责任编辑:宋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