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蓝黄协奏曲":海洋经济成新增长点

2014-10-30 09:05: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 本报记者 蒋兴坤

  蓝黄“两区”的规划建设,既是山东省在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承载着示范引领全国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到目前,山东省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41.4%,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7.6%提高到18.3%,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转型发展新的增长点。

  蓝黄“两区”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经济长足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持续放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着,呈现出战略效应集中释放、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和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乘着蓝黄“两区”建设的东风,我省现代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达到131个,其中50亿—100亿元的25个,过百亿元的21个,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等5大主导产业,在全国领先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万亩荒滩变良田”,黄河三角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典范。经过五年的努力,黄三角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主营业务收入30亿—100亿元的企业达到33家,过百亿元的企业14家,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制造等5大优势产业加速发展。

  产业园区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蓝黄“两区”规划的产业园区集聚承载功能持续提升。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烟台东部四个海洋经济新区龙头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占全省2.2%的陆域面积,贡献了全省5.6%的生产总值和5.3%的财政收入,呈现出载体作用强、产业集聚度高、质量效益优的鲜明特点。黄三角四大临港产业区快速崛起。黄三角各市依托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和现代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东营、滨州、潍北、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已进驻中海油等企业1300多家。

  蓝黄“两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2013年,蓝黄“两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156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99.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80.7%和70.9%;建成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9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2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3家,青岛、威海两市被评定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

  蓝黄“两区”发展实践表明,自主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在蓝黄“两区”打造全国现代海洋、高效生态领域科技和人才发展高地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蓝黄“两区”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724个;其中,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占全省的68%。蓝黄“两区”共承担国家863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专项247项,转化科研成果491项。蓝黄“两区”共拥有两院院士30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42人,分别占全省的75%和65%。今年蓝黄“两区”成功引进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19个,其中14个团队与省内企业集团达成合作协议。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分别是我国第一个以“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探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当前,蓝黄“两区”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规划引领、改革创新、蓝黄“两区”率先发展。产业升级、陆海统筹、融合互动,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新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美丽山东”建设新典范。

责任编辑: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