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国家条件的地炼企业有22家 地炼鲁企“翘首”进口原油

2015-05-11 09:04:00 来源:经济导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国家进口原油使用权改革步伐加快,这使得山东地炼企业距离使用进口原油的目标又近一步,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导报记者刘勇济南报道

  “那个文件我们看到了,正准备开会成立个专门的小组负责这个事情,按照相关规定准备材料,迎接工作组的检查。”8日,东营一家地炼企业的副总经理周峰在电话中对经济导报记者说道。

  周峰所说的“文件”是指近日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发布的《核查评估申请用油企业工作细则》。这是继国家发改委在今年 2月发布《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又一个动作,表明国家关于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改革正在加快步伐,开始由政策面向操作面落实。

  接受导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此举使得山东地炼企业距离使用进口原油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同时对地炼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努力一下可以达到”

  隆众石化分析师薛群告诉导报记者,细则规定成品油等炼油产品要符合当地执行的国家或地方最新标准要求,并有省级(或以上)质检部门依法出具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细则第六章还提出了装置能力的“四个确认”,即一次加工能力确认、装置拆除前规模确认、淘汰落后装置确认及原油储罐容量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细则中指出,申请用油企业要在 2015年 2月 9日之前建成投产,而且是尚未使用进口原油的原油加工企业;同时,对常减压装置的规模有一定的要求,所有设计原油加工能力 200万吨 /年(含)以下常减压装置及与之配套的相关生产装置,都被列为落后生产装置。

  “对于细则和其他的一些要求我们都符合,现在就是准备相关资料,同时做好申报的准备工作,静待工作组的到来。”周峰说道,“我们希望越早越好,让我们能真正用上进口原油。”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成品油质量升级的快速推进,地炼企业也紧跟升级步伐,加快了炼油精制项目的建设。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80%的山东炼企可以供应“国四”及“国四”以上标准的汽油;但是柴油的标准仍以“国三”为主,仅有 5成的企业可以供应“国四”及以上标准的柴油。

  隆众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地方炼厂炼油能力在全国总炼油能力中占比25%,其中有 6成以上的常减压装置分布在山东的东营、淄博、滨州、潍坊等地,所以山东地炼也是地方炼油企业的典型代表。从中国地方炼厂排名数据中可以看出,山东炼油企业占比80%。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炼油企业的加工能力尚未达到 200万吨,所以在此次原油申请中,多数企业仍难以达到申请条件。未来,原料供应与资金将会继续成为抑制地炼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意社能源分社社长、导报特约评论员李宏表示,大部分条款对地炼来说,实现的可能性都较大。“对于地方炼厂来说,细则中设置的基本条件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努力一下可以达到。”

  据导报记者了解,目前山东地炼企业有近 60家,其中产能在 1000万吨以上的只有1家,500万 -1000万吨的有 12家,200万-500万吨的有 9家,其余的都是 200万吨以下的。如此计算,符合条件的地炼企业有22家。

  在李宏看来,细则没有对地炼的“出身”提出具体要求,这意味着,在 2000年国家清理整顿地炼后建成的炼厂也有申请资格。

  机遇与挑战并存

  细则规定,“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则,鼓励企业自主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或建设天然气调峰储气设施,鼓励资源引进、原油深加工、采用先进污染治理技术,促进我国炼油行业可持续发展。”此举对于地方炼油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薛群告诉导报记者,由于我国的进口原油长期掌握在中石化等大型央企的手中,使得民营地方炼厂难以获得同等质量的加工原料,只能寻求进口燃料油等作为替代,无疑从源头对地炼的生产形成了不利制约。而近年来不少有实力的大型地炼逐渐崛起,对进口原油的渴求也与日俱增。国家决定放开进口原油的使用权,正是为了鼓励有实力的地炼积极转型升级,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来自生意社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山东地炼企业 2014年的开工率不足40%,甚至一度只有20%左右,而在山东地炼企业加工的原料构成中,燃料油比例高达75.6%。

  李宏认为,首批申请进口原油“有戏”的地炼,应该在排名靠前的大型民营炼厂中产生,比如垦利石化、汇丰石化和京博石化等。而一旦这些大型民营地炼获得政策红利,将拥有更加宽松的生存空间和更加灵活的加工策略,可以凭借雄厚实力提升效益和产出规模。

  但在薛群看来,部分地炼企业或在这场盛宴中尝不到甜头。

  “银行信贷收紧同样给部分地炼企业施加了很大压力。”薛群说,去年,博兴石化下属的天宏新能源贸易公司和上海燃料油品贸易公司,由于资金链断裂先后申请破产,三角债、民间担保、互保互贷等问题波及部分担保企业。

  “破产虽是极端案例,但其他企业也不轻松。负债率高达80%在业内不是个别现象,一些小企业随时都有可能破产或者被兼并,行业再洗牌不可避免。”李宏表示。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