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栗甲为运河开发支招:严控大规模建设工程

2016-03-12 16:43:00 来源: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6处世界遗产。多年来,关于大运河通航和保护开发的呼声从未停止。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栗甲提出,以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为依托,搞好遗产保护和生态建设,用大运河这条“金线”把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点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历史遗产廊道。

  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含遗产河道1011公里),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纵贯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沿线人文自然资产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作为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目前大运河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在后申遗时代,如何妥善处理好大运河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促进大运河遗产的永续传承与合理开发利用,使其更好地造福沿线人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经过八年申遗,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清理、整顿、修复等一系列繁杂而艰巨的工作使大运河焕发生机,运河文化得到了梳理和升华。但在栗甲看来,申遗过后,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栗甲对记者说,目前存在对大运河的保护力度不够,有些地区存在“拆真文物建假古董”的盲目开发利用现象。另外,开发利用不到位,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存在“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现象,一些地方存在着各自为战、盲目开发,或者一味等待上级政策、规划的现象。

  “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仅是恢复一条历史时期的运输航道,而是用运河的活力挖掘沿线地区的潜力。”栗甲说,要以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为依托,搞好遗产保护和生态建设,用大运河这条“金线”把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点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历史遗产廊道。在此基础上,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大运河水源的现代水网建设,实行旅游开发,进而以沿河产业带布局调整带动沿河经济转型、社会发展。

  “如果从国家的角度下大力度,把最关键的山东段搞好。大运河会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规模最大、最绚丽的历史文化长河。”由此,栗甲建议,要加快保护立法,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此外,进一步加强已列入世界遗产文物的保护,全面保护未被列入世界遗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高度重视保护运河遗产的活态化场景和生活化空间,严格控制影响大运河遗产本体及景观风貌的商业开发项目和大规模建设工程。加强运河文化研究,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内容翔实、富有特色的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和档案馆。

  栗甲还建议,要积极稳妥地搞好开发利用。加强现代水网建设,合理配置沿线水资源。以大运河为轴线,统筹规划建设沿线综合交通网。大力发展运河航运,打造黄金水道,加强公路、铁路、机场建设,建设与运河平行的水陆交互的快速交通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充分考虑运河流域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防止污染扩大和水生态进一步破坏。着力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带。以大运河为轴线,紧密结合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加强统筹规划设计,搞好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把孤立分散的景点穿成串、连成片,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着力发展有运河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特色餐饮服务等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IT产业、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智能装备制造业,构筑大运河是沿线生态经济发展新高地。

  另外,栗甲建议国家级沿线省市、地市及区县继续保留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及跨部门协调机制,改称大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继续负责大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政策、措施的制定,协调处理与大运河相关的各项事务并约束下级地方政府行为。沿线省市、地市及区县应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省际协商机制,协调解决大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中的重大问题,明确任务分工,落实保护管理责任,防止出现管理盲区。

责任编辑:鲁珊珊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