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化”知易行难 产业链上利益主体苦乐不均

2016-05-09 09:09:00 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日前,农业部就农业结构调整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对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发布会上表示,2016年将把玉米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今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农业发展银行、粮食局等多个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了今年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核心内容: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玉米收储取消保护价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正式启动。这个突破口意味着曾经不理性、被扭曲的农产品市场将回归以价格反映供需基本面的正轨,也表明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尹立平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在农产品逐渐打破“政策”壁垒,更为自由地进入市场的情况下,2016年将成为中国玉米产业改革发展元年。

  竞争激活产业

  “大家都期盼的市场化终于来了。过去玉米实行临储收购政策,流通少,收储费用高,不是国有企业难以进行玉米贸易。玉米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产业链都亟待改革。这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以后谁能赚钱就看本事,而不是靠政策给予的福利,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是利好。”山东园圃良田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茂德对导报记者说,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会给玉米贸易带来很多机会。

  王茂德给导报记者展示他们生产的众多玉米类加工产品,比如将玉米与其他谷类打碎后做成的非常适合现代都市白领的“代餐包”,还有将玉米与洗洁精和面膜结合开发出来的日化用品。

  “在业内,很多粮商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拿收储指标参与临储收购。此次市场化之后,估计他们的生意将不好做了,甚至可能要面临退出市场或转向地方储备来生存。”王茂德说,玉米价格实行市场化之后,玉米生产企业一方面可以消化库存,另一方面可以就地生产;对于贸易商来讲,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会。

  导报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加工企业认为玉米收购市场化是利好消息,当然也有部分企业持观望态度。“市场化之后企业也要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经营状况将进一步差异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玉米贸易商说。

  “在过去,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侧重于保护生产,十年来令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50%,玉米深加工企业成本压力大,经营困难,限产、停产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玉米一方面是粮食,同时还是原料,很多饲料加工企业因为遭受高成本的压力,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很多贸易商对玉米的期望值普遍看低。所以,把玉米价格交给市场去平衡是必须走的路子,这对企业和行业都是一件好事。”王茂德表示,市场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竞争,有了竞争行业才会迅速发展。

  “玉米‘市场化’将为产业链上的各种利益主体带来收益。比如,种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后,农民的收入会增加;政府政策参与市场减少,市场活跃度将得到提升;在贸易渠道畅通后,物流企业都会受益;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将如鱼得水。”一直关注并积极倡导玉米“市场化”的尹立平对导报记者说,除了实体经济外,资本市场也会受到联动,玉米期货将成为成交、持仓最大的品种,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淀粉期货也会因此活跃。

  牵一发动全身

  “未来可能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玉米种植业会经历一个痛苦时期,有些人会很受伤。国家想去找一个平衡,但并不容易。收购价格市场化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德州的种粮户王元华心里一方面盼望玉米“市场化”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但同时也有着担忧。他对到导报记者说,玉米“市场化”后,玉米种植户就转变为市场主体,他直面市场后风险系数就会增加。王元华认为,目前的补贴政策还只是针对核心产区,由于华北地区并不属于核心产区,所以他对补贴政策的影响尚持观望态度。

  除了种植户,玉米产业链的上下游加工企业也明显活力不足。近日,山东省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伟就今年粮食收购政策解读时公开表示,由于国内仍有大量陈粮库存亟待消耗,使得玉米市场利空因素增多,市场悲观情绪加大,受“去库存”影响,玉米价格将有可能持续下跌。

  “从玉米需求来看,由于玉米淀粉、酒精等深加工产品价格不断下滑,终端市场需求不旺,客观上将导致玉米深加工行业动力不足;由于收购价格普遍偏低,贸易商利润微薄、售粮收粮积极性也都不会太高。”王茂德对导报记者透露,由于长期以来玉米市场的“悲观情绪”,导致目前“市场化”后的活力和动力明显不足,这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

  “市场化是一定要坚持走的路线和目标,但如果调控不好,玉米价格市场化也会给国家带来风险。”尹立平分析,如果市场价格过低,农民可能改种其他粮食品种,玉米种植面积可能缩减太快。

  “当然,如果玉米价格真的降到很低,国家还是会出台政策进行收购的,只是以什么价格去收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在玉米的‘市场化’问题上,还是要稳妥。”尹立平说,之前在大豆目标价格实施过程中,就出现过采价期前后价格波动较大,后期出现“大豆难卖、企业不收”的状况,要避免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

  “今后玉米市场价格的确定必须要吸取相关经验教训,确保政策稳健落地。”尹立平表示,建立市场化的购销机制,一是必须要从资金、信贷、税收等多方面配套相关政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二是要有做好收购和托市的紧急预案,防止出现“断崖式”下跌等状况;三是避免重蹈政策主导的覆辙。

  “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稻谷、小麦等品种也应该抓紧研究后续改革方案。玉米只是诸多粮食中的一种,但也是率先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风向标。只有配套完善整个粮食市场的价格改革机制,才能确保真正实现中国粮食市场化的目标。”尹立平对导报记者说,现阶段玉米“市场化”的试验显得有些仓促,他希望未来小麦、水稻等粮食产物的改革方案的出台和配套实施能够从容一些。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