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纺织企业闯市场的“独门绝技”

2016-05-25 09:2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25日讯(实习记者 王雅茜 记者 李俊强) 当前,纺织工业在世界经济放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发展速度明显下降。有的纺织企业已经陷入了欲进无力欲退无路的窘境,可是有的纺织企业的业绩却能逆势上扬,稳稳地占据一方市场,经营得红红火火。同为纺织企业,为何有冰火两重天的表现?答案就在专精特新上。总部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康平纳集团) ,自2008年以来连续被列入中国毛纺行业竞争力10强,成为中国毛粗纺企业稳居10强之列的唯一品牌,而能有当前的好业绩,靠的就是在”“上下功夫,深耕专业领域,靠独门赢市场。 

  康平纳集团成立于1999年5月份,是集毛纺织、智能染整装备、数控机床制造与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拥有高档羊绒面料等十二大系列上千个品种的毛纺产品。为了实现纺织印染企业更新装备、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2009年,该集团注册成立泰安康平纳机械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高端数控纺织机械及数控机床的开发制造,主要产品包括自动化染色成套设备、多功能湿整设备、数控化后整理设备等染整系列设备。研制了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装备、智能筒纱生产物流及包装系统等六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高端印染及后整理设备,自动化和信息化性能良好、节能环保、可满足国内印染工艺需求。 

  康平纳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鹿庆福介绍:“我们当时去欧洲考察的时候,看到欧洲纺织机械自动化程度高,并且品质能够保证,回国后公司开会考虑是不是可以做机械,外国用自动化代替人工操作,中国也会。我们是面料生产企业,我们也应该根据生产过程需要来制造设备。” 

  据工作人员介绍,康平纳集团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智能制造专项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0多项,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列入国家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染整针对目前纺织印染行业存在用工密集生产效率低智能制造试点企业。 

  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由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产学研联合研制,并首家在山东鲁泰股份有限公司应用。 

  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是我国纺织印染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重大突破。筒子纱染色是纺织印染行业生产高档面料、提升产品功能和附加值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纺织印染行业存在用工密集生产效率低、染色质量稳定性差、能耗高废水排放量大三大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本装备通过染色工艺、装备、系统三大创新,研制出适合于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的工艺技术、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装备及染色生产全流程的中央自动化控制系统,创建了筒子纱数字化自动高效染色生产线,建立起数字化染色车间,实现了筒子纱染色从手工机械化、单机自动化到全流程数字化、系统自动化的跨越,使我国成为世界首家突破全流程自动化染色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的国家。 

  同时,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纺织染色的质量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数据显示,该装备实现了100多台套设备、2000多个参数在线检测、实时全流程闭环控制,全部实现了自动化,节约用工70%以上,超过了德国、意大利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通过该装备染色,色差由原来4级提高到4.5级以上,染色一次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个百分点,工艺稳定及生产运行可靠性由原来57%提高到95%,有效实现了染色生产效率和品质提高。另外,该装备可为棉纱、毛纱、棉麻纱等各种筒子纱染色,也可扩展到坯布染色、印花等领域,可实现吨纱节水27%、节约蒸汽19.4%、节电12.5%、减少污水排放26.7%。我国年染色纱1000万吨,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推广后每年可节水3亿吨,节能233万吨标准煤,减少污水排放2.97亿吨,有助于推动印染行业实现优质高效染色,转型升级为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和低耗、低排放的绿色产业。 

  据工作人员介绍,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市场化推广效果显著。该装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3项,其全自动染色生产线及其技术产品已在鲁泰纺织、孚日集团、欧化印染、江苏强声等3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染色生产棉、毛、丝、麻、化纤等8万多个品类,产品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带来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08年的金融风暴后,不少企业受到影响,但我们企业一直是小幅增长的。我们坚持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做我们自己的产品,服务于中大型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从有衣服穿就可以到追求衣服的品质,这些要求人工实现越来越难,只能用智能化。”鹿庆福说。 

  此外,鹿庆福还表示,运用智能化生产,企业的效益比之前多了三分之二,目前企业人数为800人,相对于智能化生产前减少了340人。连续5年,员工工资增幅10%。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