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创造财富占GDP的12% 新加坡金融创新给山东怎样启示

2016-11-25 09:14: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  

  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今年6月至8月,我省组织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和县(市、区)党政正职共62人,分别赴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举办了金融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城市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四期专题培训班。学员们认真学习考察,深入研究思考,形成了调研报告。本报今起分四期介绍这次学习考察取得的成果,敬请关注。

  6月27日至7月8日,山东省金融业发展与管理创新专题培训班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通过考察调研,学员们对新加坡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有了深入了解,对促进山东金融发展作了深入思考和研讨。

  “弹丸之地”管理着

  1.8万亿美元财富

 

  “弹丸之地”的新加坡是世界第二大财富管理中心、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第三大金融中心,管理着1.8万亿美元的财富;国内林立着1000多家国内外金融机构。2014年末,金融业从业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5.5%,创造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2015年末,国内三大银行不良资产率仅为1%左右。这些数据使学员们看到了我省金融业与新加坡的差距。

  新加坡的金融发展历史并不长,自上世纪60年代起,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马六甲海峡位置,以更高效率服务为突破口,成功打造成为亚洲物流中心、全球大宗物资交易中心、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石油交易中心,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有1/3在新加坡设立亚太总部。以此为依托,围绕服务上述产业,积极推进国际金融化战略,走出了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新加坡的金融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金融管理局,兼具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职能。二是金融机构,有1000多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新营业,包括存贷机构、证券银行、金融公司、保险再保险机构、资本市场服务牌照公司和中央公积金局CPF。三是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即短期资金市场;债券市场,即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即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现有主板和凯利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近800家;外汇市场和期权、期货等衍生品市场。

  科学处理金融监管

  与金融创新关系

  通过对新加坡金融业发展的考察,学员们加深了对金融业的理解,感觉收获颇多。

  首先,科学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往往被理解为一种“博弈”。在我国,这两者的关系经常被描述为“管则死,放则乱”。新加坡的金融业发展历史则是创新发展与适度监管的成功范例,二者相辅相成,科学处理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在监管理念上,新加坡经历了由“合规监管”向“风险导向监管”的转变过程,兼顾监管与发展。上世纪90年代前期,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曾以严格著称,监管理念趋向一刀切型的“合规监管”,保守的金融管制导致市场没有活力、业者缺乏进取心和创新动力,产品简单。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局对金融监管重新进行了定位,监管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一刀切”的“合规监管”转变为“分类监管、差别对待”的“风险导向监管”,将金融监管与鼓励金融创新发展齐头并进:每年依据各家银行对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和对金融监管局信誉的潜在冲击将金融机构划分为低、中低、中高、高等不同的风险等级,实行差别监管:给自我管理能力强、风险等级低的金融机构以更大的空间进行创新、发展业务,而对自我管理能力弱、风险等级高的金融机构则加大监管力度,甚至限制他们的业务。

  新加坡通过创新监管,促进金融产品创新。针对新加坡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监管机构选择了“功能性”监管制度,制定统一监管条例。将从事相同或相近的业务纳入相同的监管环境或条例中,促进了公平与效率,避免了监管套利空间,降低了业者的监管与合规成本;混业经营催生了交叉销售、跨业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如“存款+投资”“融资+保险”“保险+投资”等混合产品的出现等。为促进金融创新,监管机构尽最大努力构建一种完整的、多元化的金融生态系统。鼓励金融发展,并不意味降低金融监管水平。金融监管局对金融创新持开放态度,但同时强调金融创新前提必须明确,即监管到位、金融机构及员工负责任地专业操作、投资者理财教育与适当性服务、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等。如在我国一度火爆的互联网金融,新加坡视若水火,以为不可思议,更没有发展空间。

  其次,注重“引智”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李光耀曾讲,人力资源是新加坡的唯一资源。将培养与引进金融专业人才、注重金融研究与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重要策略,这是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

  在培养和引进金融专业人才上,新加坡一方面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作用,通过主办国际金融会议、主持高端金融研发中心、金融业领导人交流讨论项目、到金融中心路演等活动向国际社会推介新加坡;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有利于外国人工作和生活环境,如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交流等,并制定社会融入政策,以此招揽外国金融专才;此外,通过与世界级的教育机构合作开设金融课程、各项奖励计划、金融业奖学金计划、亚洲金融领袖计划等方式培养本土金融人才。

  新加坡非常注重金融研究,并将此打造成为汇集各类金融人才、促进金融创新的重要平台。

  由金融监管局主持推动、金融界和学术界领袖参与的金融研究理事会统筹确定研究方向,促进了新加坡金融业对创新能力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由金融监管局提供研究基金、由国内外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通力协作的一个个科研生态系统,为新加坡金融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三,政府到位不越位。近40年来淡马锡的年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8%,归属国家股东的年均分红率超过6.7%。对新加坡政府而言,淡马锡成为有效管理国有资产的一大工具;对淡马锡而言,是一个成功的投资公司;对旗下企业而言,则是内部管理制度极为成功的榜样。尽管淡马锡是政府全资控股,但完全根据商业原则管理其投资,政府不干预公司在运营或商业上的决定,而是通过对董事会的管理实现管控。另外,淡马锡控股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多元化、国际化特色鲜明,每一名董事都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的经验和特长。董事会下设执行、审计、管理人才培养与薪酬委员会;经理人的选择,与政府完全脱钩,所需要的投资与管理团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搜寻。淡马锡倡导共担风险的薪酬理念,让员工与股东的利益一致,将机构置于个人之上,强调长期利益高于短期利益,将部分绩效递延至10年后发放。

  借他山之石,探索我省 金融创新发展实现路径

  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国情不同,新加坡经验不可完全复制,但应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我省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的实现路径。

  要加强诚信建设,打造诚信品牌。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为社会提供可靠的诚信产品。目前,我省虽然建立了征信系统,但该系统仅为部分金融机构服务,许多经营金融业务的单位和组织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无法接入,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降低了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也客观上为不诚信者提供了保护。因此,建立全社会信用公开系统势在必行,通过公开让不诚信者曝光、让不诚信者寸步难行,引导资金向诚信企业流入。建设诚信体系,就要转变观念,树立“契约文化”理念,严格按合同约定规范相关各方的行为:银行按合同约定发放贷款,不允许提前收贷;企业按合同约定使用和归还贷款本息;担保方按约定及时履行担保责任。

  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充足人才。无论是建设济南区域金融中心还是打造青岛财富管理中心,都离不开人才的保障,新加坡的人才战略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一是培育和引进国际化人才。通过加强同国际金融界的交流、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化”金融人才来我省工作;通过银校合作,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国外知名学校深造后回国工作。还可聘请国外专家对我省金融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开拓视野、增长国际金融经验。二是引进和留住具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对这方面的人才可不受身份限制,不拘一格选取,如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人员可以自由选择离开或回到监管部门工作,从而通过这种更大程度的自由性留住了具有专业素养的监管人员。

  要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国有资本较高收益。新加坡及国内部分省市的实践证明,高层次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可以解决小而散造成的规模小、评级低、筹资成本高以及内部无序竞争等问题,可以有效破除产业集团公司的“壳”保护,按照业务相近、功能相同、优势互补原则进行战略重组,实现国有资本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的腾挪转退。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高层次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可以根据政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资本配置到最能够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地方,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跨企业、跨行业、跨领域”的跨界优势,实现“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成为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重要抓手。

  要充分利用新加坡国际中心的大平台发展山东经济。新加坡作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外汇交易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之一,对我省发展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来发展山东经济。一是其高效融资的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鼓励企业在新加坡资本市场上市,实现直接融资。与国内IPO相比,新加坡市场具有审批程序快、上市门槛低、但后续监管较严的特点,据此可鼓励省内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到新加坡上市融资。鼓励进出口企业在新加坡进行贸易融资,新加坡资本市场的资金成本较低,且我省企业同新加坡的贸易往来较多,因此应鼓励相关企业更多地在新加坡进行融资,通过利率、汇率掉期等手段降低利率和汇率风险,进而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充分利用新加坡平台进行“国际化”金融人才培训。新加坡境内的1000多家银行绝大部分为国外银行,境内拥有3所国际性商学院,20%以上的金融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背景、国际经历”,良好的语言环境(华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等等,这些优势使新加坡成为我国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重要选择。因此,建议为省内金融机构创造更多条件,增加到新加坡进行金融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加强同国内金融企业在新加坡开设的分支机构的日常联系,选派省内优秀金融从业人员到新加坡分支机构“挂职锻炼”,身临其境学习国外金融管理经验,增强实战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新加坡的“枢纽”“中心”优势,鼓励企业到新加坡设立代表处或分公司,把新加坡作为吸引人才和资金,扩大海外市场的窗口。

  (□本报记者 滕敦斋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