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处置“僵尸企业”寻共赢 寻求“破产削债”外的第三条路

2017-01-17 11:29: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枣庄为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一批产量低、人员多、效益差的煤矿在2016年陆续关停。王阳摄/本刊

  鲁网1月17日讯 有着60年历史的肥矿集团是山东六家权属矿业集团之一,巅峰时期每年盈利超过10亿元,投资失误致资不抵债,截至2015年底,资产负债率约150%,沦为山东省最大的“僵尸企业”。

  近日,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成功完成改革重组。从2016年初始,在处置路径的选择上,历经十个月的谈判与磨合,各利益相关方展开了激烈持久的博弈。

  最终,山东省引入债权银行参与改革重组方案制定,剥离企业优质资产组建新公司继续偿债,银行主动降息帮助企业减负,形成了企业清腐能重生、银行债务不悬空、母公司不被拖垮的共赢局面,避免了近年大型困难国企处置中多次出现的“零和”局面。

  寻求“破产削债”外的第三条路

  从盈利到资不抵债,肥矿集团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

  肥矿集团董事长朱立新介绍,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鼎盛时期,上马了一堆小电厂、小铝厂、小煤矿,这些项目最终都受限于产业政策或盈利能力被关停,形成了大量的贷款和冗员。

  “坑口电厂我们就建了8个,关停之后3000多人带薪待岗。当时如果集中资源建设一个大电厂,现在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支柱产业了。”朱立新说,2012年煤炭“黄金十年”结束,产品价格持续下行,肥矿集团问题逐步暴露,经营状况江河日下。

  同时,肥矿集团尽管参与了1998年国家实施的政策性关井破产和主辅分离改革,但并不彻底,大量未移交的职能和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等额外支出成为企业沉重负担,仅离退休职工住房补贴每年就超过2.2亿元且逐年递增。

  2012年至2015年,肥矿集团累计亏损32亿元,5对矿井仅有1对盈利,非煤产业全部处于停产处置阶段。截至2015年底,肥矿集团有效资产94.4亿元,负债总额高达138.93亿元,实际资产负债率约150%。

  除此之外,肥矿集团企业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社保、公积金等费用累计达12.4亿元,近600名符合条件的职工因此无法办理退休手续,1000多名大病人员的医疗费长期无法报销。

  “肥矿集团的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阶段。”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位民介绍,肥矿集团拖欠职工工资、社保费用引发的职工生活缺乏保障、适龄人员无法退休等问题,已经引起了职工队伍的强烈不满,各类矛盾和问题一触即发。如果肥矿集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引发肥矿集团及驻地一系列社会问题,还会因贷款违约引发区域性金融系统风险。

  2016年初,结合煤炭去产能和“”处置,山东省政府安排山东省国资委牵头,对肥矿集团展开处置。在处置路径选择上,各利益相关方展开了激烈持久的博弈。

  直接“”无法解决肥矿的债务问题。山东省国资委副主任邵泽武说,肥矿集团陷入困难之后,山东能源集团曾紧急“输血”40亿元,依旧无法扭转局面。以山东能源集团当前的盈利水平,继续“输血”只能为肥矿集团吊住最后一口气,两三年后依旧要重回当前局面。

  一度被摆上桌面的破产清算方案最终也被否决。尽管肥矿集团完全符合破产清算条件,但破产清算将造成银行债权人损失82亿元,因而这一方案遭到了债权银行的一致反对。同时,如果肥矿集团“破产削债”,不仅山东能源集团信誉将受到严重冲击,山东区域金融生态也将遭受沉重打击,对地方经济发展贻害无穷。

  “输血”的路走不通,破产的路不能走,肥矿集团的处置必须找到第三条路径。

 如何处置百亿贷款是核心

  高达99.5亿元的银行贷款如何处理是决定肥矿改革路径的核心问题,也是最大的难题:

  首先是涉及债权银行多、金额大,牵涉广泛。邵泽武介绍,肥矿集团金融债务共涉及10家银行,金额巨大。如果形成大量损失,将影响债权银行的经营稳定和发展信心。重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稳定大局。

  其次是影响力大,示范效应强。山东省银监局局长陈颖说,肥矿债务处置是本轮山东国有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出清工作中的首例,也是目前为止最大一单。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将产生严重的负面示范效应,而且可能引发更大的区域性风险。

  第三是沟通协调难度大。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是肥矿集团债权人委员会牵头银行,行长益虎介绍,由于债权银行较多,银行同业协调行动难度较大;且肥矿集团属于国有企业,相比较于民营企业,银企沟通难度更大。为达成最终协议,肥矿集团债委会主席行之间召开会议商讨48次,与企业正式谈判多达39轮。

  经过山东省国资委、山东能源集团和债权人委员会的反复磋商,最终各方达成一致:将肥矿集团优质资产剥离组建肥矿煤业有限公司(简称“肥矿煤业”),并承接50%银行债务;肥矿集团和山东能源集团分别承担30%、20%的银行债务。

  为确保新公司能盈利偿债、母公司不因债务压力而出现困难,债权银行也进行了让利:肥矿煤业承接的银行债务可在8年内周转使用,前5年利率执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基准利率下浮10%;肥矿集团承接的债务按年利率0.6%计息且8年内不偿还本金,第9年开始每年归还20%本金;山东能源集团承接的银行债务,前5年利率执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基准利率下浮10%;山东能源集团及其他权属企业存量贷款5年内按基准利率下浮5%。

  邵泽武说,这一方案一是能够显著减轻负担,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实现脱困发展。二是保证了银行贷款本金安全,以时间换空间,最大限度维护银行利益,避免企业“破产削债”对银行经营业绩造成巨大冲击。三是确保了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避免了对区域金融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稳定。据测算,改革重组后肥矿煤业年盈利能力大约为2亿元,具备可持续发展和偿债能力。

  谈判过程中,肥矿集团职工分流与安置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肥矿集团拟定了解除劳动合同、竞聘上岗、劳务输出等9条分流安置渠道。为确保最终的分流安置方案能为职工知情、理解、接受,各矿井、各班组逐个职工“下访”征求意见,先后梳理了1000多条意见,由集团层面对职工进行解释或对安置方案进行改进。

  为使职工离岗后能尽快实现“”,肥矿集团设立了转岗再就业培训基地,集中开设月嫂育婴师、电商、电焊工、煤矿爆破工等各门类培训,使转岗职工拥有一技之长从而实现“转岗不下岗”。在此基础上,肥矿集团常态化收集创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地企联合举办矿区职工专场招聘,邀请山东省内和京津浙等地50多家企业前来招聘。目前,职工安置已经基本完成,1.5万名职工得到顺利安置。

  肥矿集团拖欠多年的社保、医疗费等问题,也在山东省政府的政策和山东能源集团的资金支持下得到解决。截至2016年12月底,已有2829名离职人员完成社保的个案补缴,1177人顺利办理退休手续,8051万元拖欠的医疗费得到报销。

  目前,肥矿煤业已完成注册,债权银行、山东能源集团、肥矿集团、肥矿煤业四方债务协议已签订完毕,肥矿集团改革重组平稳落地。

  四点思路力避对立“零和”

  在当前去产能、“僵尸企业”处置和深化国企改革的工作中,部分地区大型困难国企处置陷入债权方和企业的对立,处置工作举步维艰。肥矿集团建立在多方沟通基础上的债务重组,成功消除了各种隐患,将“零和博弈”变为多方。受访人士认为,这一思路值得借鉴。

  首先,各方参与、兼顾利益更有利于大型困难企业处置工作推进。益虎认为,肥矿集团债务问题处置没有走“输血”和破产的传统思路,而是在债权银行全程参与下制定重组方案,兼顾了地方政府与企业、母公司与子公司、债权人与债务人、短期与长远等利益,最终的改革重组方案使政府、企业、银行与职工都满意。正是基于此,肥矿集团改革重组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地方政府在大型困难企业处置中应积极作为。邵泽武认为,肥矿集团债务问题处置过程中,山东省政府在依法合规、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前提下,明确提出“有利于恢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有利于降低债权人损失”的重组原则,促使山东能源集团没有“破产削债”,重组思路向兼顾银企利益的“保本让利”方向转变,加快了银企双方分歧的弥合。在大型困难企业的处置中,地方政府应当有担当、有作为,才能确保处置工作平稳推进。

  第三,统一债权人行为才能避免“一哄而上”加速。“困难企业容易遭遇债权人‘一哄而上’抽贷、追偿,导致企业加速死亡、债权处置无序。”陈颖认为,在肥矿集团改革重组过程中,债委会坚持协商性、自律性组织的角色定位,统一把握行动的时机和节奏,部分银行因此放弃了原有的担保物权、暂时搁置了债权追索计划,避免了单独行动的盲目性和无序化。在大型困难企业的处置盘活过程中,政府部门宜引导债权人形成协调机制,避免沟通和债权处置的无序。

  第四,分流安置不能存在“甩包袱”思想,应当以职工和企业的更好发展为出发点。李位民认为,分流出去的职工客观上为肥矿集团的未来发展做出了牺牲,企业不能以“甩包袱”的思想进行安置,而应当着眼于分流职工的未来发展。肥矿集团主动开展职工培训、衔接就业等服务工作,拓宽了人员安置渠道,同时也为职工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一措施在大型困难企业人员安置工作中可供参考。(新华网 记者 罗博 陈灏 袁军宝)

责任编辑:王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