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进海洋生态修复 提高生物多样性

2021-10-22 13:52:00 来源: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年来,山东加快海洋生态修复治理,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工程师钟志海说:“在牡蛎礁下方,大概一公里两公里那个地方它有天然牡蛎礁,面积不大挺小的,所以我们就选择上边,这个位置也是互花米草的生态位,我们用牡蛎礁先抢占它的生态位。”

   

  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区,科研人员正趟泥涉水,带我们去看生态修复的第一道屏障——牡蛎生态礁。今年6月份,科研人员在440多亩的潮间带,种植了3000多个牡蛎生态礁礁核,阻止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保护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

  “这个都是牡蛎,长得挺多的。这个就是今年才附着的牡蛎,大概有20多个。我们把它固定住,它慢慢就发育成礁了。”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工程师钟志海说。

  牡蛎礁又被称为温带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它们为海洋生物提供栖身之所,同时还有净化水体、保护海岸线的作用。

  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艳芬说:“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里面它就像一个工程师一样,它相当于造礁体,礁体本身提供一个隐蔽的场所,给这些底栖生物提供一个栖息生长的场所。”

   

  黄河三角洲是国际重要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等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间停歇地,这里每年迁徙经过的候鸟超过600万只。为了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山东投入近两亿元,实施退养还滩还湿等生态修复工程,在潮间带建设牡蛎生态礁、种植3万多亩的盐地碱蓬等植被。通过系统治理,黄河三角洲“红地毯”景观面积得到迅速恢复。

  “我们把这些盐地碱蓬、芦苇这样的植被恢复得越多越好,它为底栖生物、甚至为稍微高端的生物,你像鸟类提供了一个食物来源。它为整个生态系统起到一个良性的恢复作用。”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艳芬说。

  山东还投资7.5亿元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施生态补水、鸟类保护等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目前保护区内观测鸟类由1990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1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

  在与黄河三角洲处在同一条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长岛,工作人员正在给鸟类做环志标记。

  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志站副站长范强军说:“通过环志的回收,了解鸟儿飞行的路线,他明年就在什么地方越冬,在什么地方繁殖,通过回收了解迁徙路线。”

   

  在长岛的大黑山岛,最近一个月,每天都会有红隼等国家珍稀鸟类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坚决拆除了影响鸟类迁徙的80台风机,并积极争创海洋类国家公园。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管委科技副主任于振江说:“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成效已经逐步显现,打造出来的一定是山青、海碧、人富、景美这么一个生态画卷,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物多样的美丽海岛家园。”

  通过持续不间断的生态治理修复,在长岛,多年未见的大叶藻、鼠尾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斑海豹、江豚等海洋生物数量明显增多。数据显示,仅江豚在这一海域的种群数量就超过5000多头次,成为黄渤海海域东亚江豚种群密度最大的区域。

  三年多来,山东已实施31个渤海攻坚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累计整治修复滨海湿地4676公顷、岸线63公里,分别完成总任务量的123%、285.5%。

  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陈尚说:“基于自然的牡蛎礁修复的东营经验,还有海岛自然资产投资的长岛模式,我认为具有全国代表性,也是我们山东这么多年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向世界推荐。”(完)

责任编辑:韩黟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