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强劲增长,背后有三重逻辑
泰山财经记者 胡明政 实习记者 林俊洁
近期,消费贷业务的快速增长成为金融领域的一大热点。在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下,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呈现"量升价调"新格局。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指出,消费贷的强劲增长背后有三大驱动因素:一是宏观经济复苏带来的消费需求释放,二是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消费贷的市场渗透率,三是居民通过低息消费贷置换高成本信贷,优化资产负债表。
据多家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数据,消费贷余额同比增幅超过20%,某国有银行甚至达到90%以上。同时,多家银行自4月1日起将信用消费贷利率下限调升至3%以上,终结持续一年的低息竞争。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4年3月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便利金融服务,并阶段性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上限和延长贷款期限。例如,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金额上限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贷款期限从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政策的松绑为银行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某国有银行副行长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计划投放超万亿元贷款,推出“万千百亿”惠民行动,覆盖上亿消费者,助力居民消费升级。某股份制银行行长也提到,借助提振消费的政策时机,银行在信用卡、汽车金融及个人信用贷等领域调整额度和风险容忍度,进一步扩大零售信贷场景。
记者还了解到,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高管明确加码消费信贷战略。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表示:“将消费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适度提升风险容忍度”;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程远强调:“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升级的撬动效应显著,将持续优化客群结构和产品期限匹配”。
尽管消费贷业务增长迅猛,但利率的持续下跌引发了监管的关注。部分中小银行的消费贷产品年利率一度低于2.5%,甚至跌破银行净息差的底线。
华北地区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此前为争夺市场份额,部分银行长期压低利率,导致盈利压力加剧,同时降低了客户准入标准,加剧了不良贷款率上升。
为避免无序竞争,监管自4月1日起要求银行消费贷利率不得低于3%。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3%以下的消费贷叫停的及时。“当消费贷利率跌破3%,房贷与消费贷0.4%的利差让套利暗流涌动,监管及时出手守住了安全底线。”
中国银行研究院李佩珈指出,过低的利率和过高的额度容易引发“倒贷”行为,即消费者将贷款用于非消费用途,如借新还旧或投资股票,这不仅降低了宏观金融调控的有效性,还可能导致消费者过度负债。
监管的“刹车”政策旨在引导银行回归健康发展轨道。陆岷峰建议,银行应实行科学定价与客群分层管理,根据客户资质划分利率区间,同时加强场景控制,防止资金挪用,并引入增信工具分散贷款风险。
展望2025年,李佩珈预测,狭义消费贷增速有望从2024年的6.8%回升至8%以上。她认为,房地产市场的边际好转以及以旧换新、服务消费、下沉市场等领域的潜力释放,将成为消费贷增长的新动力。
陆岷峰进一步指出,银行需摆脱以规模扩张为中心的传统路径,转向价值创新,例如,通过数据资产沉淀与客户画像构建实现精准营销与个性化服务,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联名信贷产品以增强客户黏性,借鉴ESG理念对绿色消费行为提供优先审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