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正文

融资租赁业演绎“野蛮生长”

2015-06-15 08:43:00 来源:经济导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尽管已有不小进步,但我国融资租赁业还存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完整产业链、监管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缺乏配套政策支持等诸多问题,与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差距较大

  ◆导报记者孙罗南济南报道

  近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融资租赁蓝皮书: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2014—2015)》(下称《蓝皮书》)称,在“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新常态经济条件下租赁行业发展将迎来五大发展机遇。

  “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国融(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文涛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现在差异化和分层很明显了,并且这个两极分化的特点是,往上走,越来越少,就是说做得真正好的是越来越少;而往下走,一般情况下会越来越多。”

  两极分化加剧

  史文涛告诉导报记者,现在国内的融资租赁公司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商务部审批的,另一类是银监会审批的。商务部审批的融资租赁公司数量较多,往往业者或股东的专业能力可能就参差不齐了。“很多企业发起融资租赁的时候,对金融属性理解得并不充分,所以运作起来难度就比较大,差异化就非常明显。”史文涛说。“此外,融资租赁毕竟是个金融工具,因此,它可能对你的专业性、对政策的把握、对金融市场的熟悉、资本的能力都有要求。业者要把这些点都凑足,可能是不容易的。所以,这个分化就比较大了。”史文涛对导报记者说。

  “但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朝气蓬勃向上的市场。”在史文涛看来,这个工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头在实业,另一头在金融,混业经营的特点最明显。如果把握好金融与实业这个点,可能对这个工具的运用就会比较好。“现在大家对融资租赁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已经有较充分的认识,并在大力推广。”

  导报记者注意到,以济南高新区为例,在高新区注册的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已经达 34家,其中外商投资的融资租赁公司达到 26家,这已经成为高新区利用外资的主渠道。

  《蓝皮书》称,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总体规模不断提升,截至 2014年底,融资租赁企业总数超过 2000家,增长速度为100%;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超过 3万亿元,增长速度超过50%。天津、上海、深圳等城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租赁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我国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融资租赁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企业数量和资产规模大幅增加,租赁业务范围逐步扩大,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蓝皮书》认为,我国融资租赁行业面临的五大战略机遇分别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释放巨大融资租赁需求,城镇化和工业化为融资租赁业提供发展空间,深化金融改革为租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互联网金融成为融资租赁业增长的重要引擎,监管环境优化为融资租赁业发展保驾护航。

  缺乏配套政策

  与此同时,课题组也提到,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与商业银行、信托、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仍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5%-30%的水平,这反映了融资租赁这一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租赁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完整产业链、监管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缺乏配套政策支持等诸多问题。

  课题组还提出,成熟市场独立租赁公司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债券、资产证券化和同业拆借作为外部融资来源,而后三种融资方式在我国尚不成熟。目前国内租赁公司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母公司进行融资,这两种方式均不能成为融资租赁公司稳定的资金筹集渠道。

  课题组表示,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中,多部门管理与法律条款零散、部门规章并行等问题是行业发展的监管瓶颈。一是中央政府至今未出台专门针对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规划,缺乏配套政策支持;二是缺少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三是缺乏保险政策、信贷政策等综合优惠政策支持。在融资租赁承租人和出租人所办理的保险中也没有体现政府的专门政策支持,当前信贷政策无法满足融资租赁业需求。

  为推动融资租赁业,课题组建议:多渠道解决租赁企业的融资问题,探讨建立行业监管的部际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租赁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推动建立融资租赁登记制度,加快融资租赁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部分地区开展“先试先行”。

  对于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史文涛认为,应该在团队优势、市场能力、风控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四大方面建立优势。“要把融资租赁和各种金融工具联合起来、和各种政策结合起来,寻找各个政策能提供的优势点,在‘法无禁止’的情况下,寻找规范下的创新。”史文涛建议。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