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正文

治理“校园贷”当务求实效

2017-07-12 16:5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7月12日讯 日前,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等部委联合发文,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大学校园,并暂停网络借贷平台开展校园信贷业务,禁止培训、就业类机构捆绑信贷产品。正规金融机构重新返回大学校园,有助于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态势,促进大学校园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与互联网平台相比,商业银行开展大学生信贷业务,具有多方面优势:资金成本较低,能够提供较低的借贷利率;机构网点较多,便于提供服务和开展贷前调查;具有丰富的信贷业务经营经验,风险管理较为规范,不会发生暴力催收等。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可以凭借更灵活的机制,借助“互联网+”带动线上消费金融的发展,针对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教育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因此,这些正规金融机构应成为校园金融市场的主力军。

  过去,不少人认为大学生没有稳定收入,不应该向其提供信贷服务。因此,从监管部门到各高校及学生家长消极对待大学校园金融服务,对正规金融机构采取限制行为,大学生金融消费需求转向网贷平台,这是近年来“裸贷”等现象频现的原因之一。因此,健全校园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多方协调形成合力。监管部门要继续“堵偏门”“开正门”: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整顿力度,坚决遏制校园网贷平台无序蔓延,将“偏门”堵严、堵实;另一方面要放宽政策限制,让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大学生信贷领域,将“正门”开大、开好。监管部门还要加强与公安、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单位合作,打出治理的“组合拳”。要杜绝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培训、求职等名义捆绑推荐信贷服务,对诱骗诈骗、违规放贷、非法催债的,由司法机关及时介入,追究法律责任,形成对非法“校园贷”的高压态势,防止死灰复燃。

  同时,正规金融机构要在风险可控制、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发有针对性的新产品,如提供额度可控、价格适中的信用卡、消费贷款、创业贷款等,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大学金融服务的应用场景,如加强与电商、连锁店合作,针对大学生购买“3C”产品,直接将资金转入相关商家,既便利大学生,也有助防控风险。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以及学生父母,要正视大学生在学习、培训、求职等过程中合理的金融消费需求,理解和配合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入校园开展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协助。只有支持正规金融机构向大学生群体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校园贷”乱象才能得到根本的整治。(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国栋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