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正文

业界专家热议:支持民营小微企业蕴藏中小银行转型机遇

2018-11-21 09:51:00 来源:金融时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21日讯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机构到各家商业银行,探讨研究的重点都落脚于如何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发展,而它们恰恰是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其中潜藏着大量的发展机会。”原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近日在“中小银行发展论坛暨直销银行联盟第三届年会”上表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近年来,中小银行发展环境正在重构。金融业的高速增长期已过,中小银行面临着优质资产缺失、不良加速暴露、资本金捉襟见肘的重重挑战。值得关注的是,中央与监管层要求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对本就生存不易的中小银行来说,究竟是机遇还是负担?

  “应该说,两者都存在的同时,机遇更大一些,而怎么把握这些机遇则非常重要。”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认为。

  中小银行发展环境正在重构

  “目前,中小银行正在面对一个新的市场情况,我把它归纳为市场重构、监管重构和模式重构。”李礼辉表示,市场重构将表现为证券业、保险业市场比重上升,银行业比重相对下降,未来有可能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三业相对均衡的市场结构;监管重构是指综合化监管的趋势愈加明显,实现跨机构、跨产品、跨平台、跨市场监管的一致性;模式重构则表现为依托于金融科技手段的银行服务将更加普惠。

  在上述市场情况下,中小银行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和挑战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张健华认为:“中小银行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了。”

  随着资管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中小银行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开始重新重视存贷业务。然而,进入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部分民营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中小银行不良率开始攀升。

  据wind统计,在2016年一季度环保、去产能政策开始落地时,国有大行的不良率是1.72%,到2018年年中下降到了1.48%,不良压力整体来看有所缓解;但同期,城商行不良率却从1.46%上升至1.57%,农商行更是从2.56%大幅上升至4.29%。

  张健华强调,“再过10年或20年,我相信在银行支持的民营小微企业中,一定会有一批脱颖而出,成长为未来的大型骨干型企业。一方面,支持民企蕴藏着大量的机遇;另一方面,民营小微企业不良率偏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这个机遇与挑战的问题,银行需要思考。”

  支持民营小微企业蕴藏机遇

  多数与会专家认为,目前来看,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所蕴藏的机遇良多。除了有相当一部分民营小微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会给银行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以外,监管政策与金融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对银行信贷业务也构成利好。

  “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理财新规等政策的出台,推动表外融资重回表内,资管、信托项目更加规范,这使得银行信贷更‘值钱’了,考虑到信贷业务是中小银行传统业务,同时也是优势业务,所以对中小银行来说,是个利好。”张健华认为。

  此外,基于目前的穿透式监管,原来不受约束的一些非正规金融业务正在面临规范和清理,例如对民间借贷的规范,推动整个金融市场越来越有秩序,资源在向银行业集中。

  那么,中小银行如何才能够把握住这些利好,化挑战为机遇呢?“实际上,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应分开看待,融资难是个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的问题。”张健华对此分析认为,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主要是由于高利息的民间借贷推升所致,银行机构的贷款平均利率大约只在6%左右。目前,正规银行贷款在小微企业里的融资占比很低,如果能够解决融资难,提升融资占比,融资贵的问题便可得到极大的缓解。“因此,还是要抓主要矛盾,想尽一切办法扩大正规金融的信贷供给。”张健华说。

  既要增加信贷投放,又要做好风险防控,二者如何兼得?多位与会专家建言献策,而借力金融科技几乎成为业内共识。专家普遍认为,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因此,认知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是评判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核心命题,产业互联网金融则是中小微金融服务的必然趋势。

  零售转型趋势广受关注

  “光有机遇还不够,把握机遇需要能力建设,对中小银行来说,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便是零售转型。”张健华表示,实际上,除了个人客户,民营小微企业也可以被划到一个大的零售板块之中,做强零售业务既符合未来银行发展方向,同时也对银行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李奇霖认为,银行可以重点做大民营小微企业零售业务,原因在于:一方面,民营小微企业在资本占用上要比传统大型企业更低,可以节省资本金;另一方面,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符合政策导向。

  那么,中小银行如何向零售转型呢?李奇霖认为,首先,零售的有效展开需要“前中后台联动”,为前台营销、服务人员提供人性化的组织架构、考核机制、风险控制和系统支持。因此,要转型零售,就需要银行打通整个业务条线,做深层次的改革,否则容易陷入“画皮难画骨”的陷阱。

  其次,地区性的中小银行需要凭借地区优势,通过感情培育,深入客户社区,掌握更多大型银行不容易掌握的信息,在信用分析和风险控制上培养优势,深耕当地。

  最后,要根据灵活的产品设计,做符合当地特色的金融服务,发展“特色银行”。

责任编辑:王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