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正文

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银行“瞄准”金融开放新高地

2019-10-09 10:29:00 来源:金融时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9日讯 “方案一发布,就接到了农行客户经理的电话,告诉我们可以享受切切实实的自贸区政策红利了。所以,今天我就带着开户材料过来‘尝鲜’了。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自贸区金融服务的便捷与高效。”2019年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甫一公布,区内的一家科技公司就来到农业银行开立了自由贸易账户。

  对于企业来说,开立自由贸易账户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新的账户体系下,传统的存、贷、汇、信用证、保函业务都可以做,但又和区外的机制有差异。在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应用的汇率是区内的汇率,既不同于境内区外的汇率,也和境外汇率不尽相同。因为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的价格不对称性,自贸区内的企业资金成本自然会降低。自贸区内各种金融创新带来的实惠和便利,正在对境内外企业形成极大的吸引力。

  我国的自贸区建设如今已走过整整6年。从6年前在上海正式成立国内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到今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再在6个省区设立自贸区,改革开放的区域广度和内容深度全面升级,不断向“深水区”迈进。

  如果说自贸区是创新的高地,那么,金融业就是这座高地上的先锋。自贸区金融创新的核心是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跨境投融资便利以及金融服务业开放,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要载体,正在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目标发力,帮助企业最大程度享受开放带来的政策红利,为自贸区腾飞插上了金融的“翅膀”。

  跨境金融服务加速落地

  “我们公司研发和生产抗艾滋病药物,经常需要从境内外的企业进行采购。自从开了自贸区账户后,资金收付一直在提速,现在已经实现了‘秒到账’。”上海迪赛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后,该企业运用建设银行全新升级的自由贸易账户网银服务,资金直达交易对手,实现了“无纸化、秒到账”,往返于银行间的“脚底成本”大幅降低。

  在自贸区内,最受欢迎的金融服务是跨境借款、人民币资金池、外汇资金的集中运营管理以及自由贸易账户下的境外融资,对企业来说,自贸区开设的这些创新型金融服务,有助于其资本和资金结算,降低财务成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自贸区金融改革着眼于制度创新,6年来,自贸区已建立起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核心领域改革的先行先试机制,金融开放创新的“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

  自贸区金融开放承担着“投石问路”的责任。2013年9月,监管层先后发布了51项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和措施(“金改51条”)。上海自贸区扩区后,2015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和上海市政府又联合发布了《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金改40条”)。

  目前,上海已经试点了全口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以及跨国企业集团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方面,而且这些试点均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并在其他自贸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复制和推广。

  “我国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2014年2月,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率先在上海自贸区试点是很重要的进展。”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环球资金管理部销售副总裁查宇芳介绍说,在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的资金流出方面,上海自贸区在适用企业条件、资金净流出限额、监管备案等方面的规定比区外地区明显宽松一些,这相当于在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之外,为企业跨境资金流动又开了一条通道。

  据了解,不仅广东、福建和天津等第二批自贸区后来开展了此项试点,河南自贸区等第三批自贸区也纷纷尝试。而上海自贸区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也在2017年发展为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2018年1月,国家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进一步加速,特别是近期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上日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以及6个自贸区新成员落地,银行业对跨境金融服务的探索也不断深入。

  构建产品矩阵 促进融资便利

  2019年4月18日上午,来自上海碧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李建海在中国银行上海市虹桥会展中心支行顺利办理了首单“单一窗口”预约开户业务。“快”是李建海最大的感受。“我刚在‘单一窗口’申请预约开户,就立刻接到了中国银行的来电,和我确定了开户时间,然后到网点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开户,真是太便捷了!”他说。

  所谓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就是大通关流程集成货物申报、舱单申报、运输工具申报、许可证件申领、原产地证书申领、企业资质办理、查询统计、出口退税、税费支付等9项业务功能,实现一点接入、一次提交、一次查验、一键跟踪、一站办理。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可一次性提交海关、海事、边检等口岸管理和国际贸易相关部门要求的标准化单证和电子信息,各口岸相关部门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以前货物申报出口,需要向不同部门申报相关信息,费时费力;现在通过‘单一窗口’的‘大网页’,一键向多部门发送货物信息,大大简化了流程。”大连汇昌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关务经理于波介绍说。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是推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通关便利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跨境贸易便利化排名由97位上升至65位,大幅跃升32位。且报告中特别提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提升跨境贸易指标、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8年,上海碧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中国银行承办的展商客商对接会上与贝宁企业(LABEL BENIN P&D)达成了100万美元贸易合作;也是得益于中国银行的协助,企业办理了“单一窗口”服务平台注册并进行报关及税费支付,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伴随开放节奏的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继续加载功能优化服务,2019年9月创新推出线上金融产品——“跨境快贷—信保贷”。该服务由建行、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共同推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具有全线上、纯信用、秒审批、保收汇、利率低的特点,小微出口企业只需开通建行“跨境e+”网银平台并绑定“单一窗口”,在投保中国信保“小微信保易”保单后,即可在“单一窗口”线上申请出口融资,手续简单,方便快捷,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跨境人民币创新不断探索,银行机构的跨境金融产品体系也日益丰富和完善。通过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企业能够切身感受到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跨境瞬时通’是广发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打造便利化跨境金融服务的核心产品,旨在为进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便利化、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自2017年至今,经过产品的持续完善和拓展,目前已涵盖瞬时达、瞬时结、瞬时汇、开证瞬时通、来单瞬时通、关税瞬时通、汇存瞬时通等七大子产品。”广发银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雷鸣表示。

  在首届进博会上,进出口银行推出了为进博会量身定制的配套金融产品——“中博融”一揽子产品方案,为企业量身打造集咨询、融资、支付、避险增值等功能于一体,贯穿进口贸易全流程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商品和资本全球流通更简单

  2019年9月20日下午,随着APL CHINA集装箱货轮缓缓驶入青岛港前湾港区,来自美国的冻马哈鱼在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成功靠泊接卸。这是8月31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以来,青岛自贸区内首次开展电子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此项金融支持措施的落地,对解决大宗商品仓单风险控制管理、仓单标准化与交易及仓储企业后续管理等问题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电子仓单是大商中心依托港口和自贸区保税仓库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理念,打造的一种数字化的线上电子凭证。客户将电子仓单质押给银行取得融资,能够实现落地港口的货物快速变现、“落地生金”。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与自贸区功能珠联璧合,让商品在全球流通更简单。

  贸易自由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对金融自由度提出更高要求。当前,自贸区的资本账户逐步开放,境内外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加灵活地使用人民币,金融开放正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竭的新动能。

  2016年,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的工作人员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一家人工智能企业需要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但一时找不到门路,就按照在自贸区开设了分行的银行名单逐一打电话咨询。在自贸区成立之初,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就搭建了行内第一个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在业内首创了投资型跨国公司外币资金池业务,可以为这家跨国研发企业提供所需服务。如今,该企业已成为全球估值最高、总融资额最大的人工智能高科技头部企业。

  经过6年多不断完善,自由贸易账户已全面涵盖本外币,广泛应用于贸易结算、跨境投资、金融市场交易等多领域,跨境资金使用的便利程度显著提升。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未来将加紧打通“最后一公里”。(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王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