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正文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再完善

2019-11-28 09:50:00 来源:金融时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1月26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评估办法》),这也是继2018年11月27日央行与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来出台的首个配套细则。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评估办法》是评估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基本规则,是强化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重要性银行“大而不能倒”风险的重要举措,是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制度安排,有助于识别对我国金融体系有系统性影响的银行,有助于增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认定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稳健经营。

  何为系统重要性银行

  《指导意见》指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指因规模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度较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较强,在金融体系中提供难以替代的关键服务,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而无法持续经营,将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包括系统重要性银行业机构、系统重要性证券业机构、系统重要性保险业机构以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认定的其他具有系统重要性、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金融业总资产300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总资产268万亿元,在我国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达到89%。可见,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均已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有关专家表示,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在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和监管方面经验较为成熟,此次管理层制定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附加监管规定,将为后续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系统重要性证券业机构实施细则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谁”将入选

  据悉,此次征求意见的《评估办法》主要参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12年发布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框架》,并结合我国实际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调整。

  评估时,首先采用定量评估指标计算30家参评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得分,评估的一级指标包括“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指标权重均为25%,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得分达到300分的银行被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初始名单。按系统重要性得分进行分组,实行差异化监管。

  根据《指导意见》,D-SIBs(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内银行在资本充足性、流动性、大额风险暴露等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此外,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信息系统方面,系统重要性银行也将进一步优化管控。

  上述负责人表示,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分工,银保监会仍依法负责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日常监管。央行牵头制定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并从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开展可处置性评估等方面提出管理要求,切实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经营稳健性。同时,将持续开展系统重要性银行监测分析,开展压力测试,并视情况提出相应的附加监管要求。

  资本补充将更受关注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规模体量大,在金融市场上具有风向标作用,识别并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市场公平有序竞争,提高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程度、切实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表示,由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从短期来看,系统重要性银行对资本的补充问题将更受关注,特别是对部分股份行等中小银行。长期来看,成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有利于银行压缩过于复杂的业务,减少与其他机构、客户不必要的关联,促进其回归银行业本源,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此外,徐承远还认为,重要系统性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治理等方面更加规范,为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奠定良好基础。而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他预计监管方式可能会更为灵活,更倾向于采取针对性措施支持中小银行发展。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系统重要性银行是银行业的主体。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系统重要性银行真正发挥经济和金融“稳定器”作用。通过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风险评价,识别并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助于稳定系统重要性银行杠杆率,提升系统重要性银行发展质量,提高我国银行体系稳健程度,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