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正文

本轮CPI上涨影响有限 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定力促进稳增长

2019-12-12 09:57:00 来源:金融时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12日讯 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涨幅进一步扩大至4.5%,CPI“破4”引发各界关注。在专家看来,本轮CPI上涨,结构性特征明显,且不具备长期性。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11月份食品价格继续上涨,而非食品价格涨幅延续低迷,两者之间“剪刀差”进一步扩大,显示当前价格上涨结构性特征明显,猪肉价格上涨扩散至食品之外的风险不大。

  业内人士认为,在关注CPI走势之外,更应该关注核心CPI。数据显示,11月份核心CPI为1.4%,仍处于“1时代”,较为平稳,主要工业消费品、服务价格、居住类价格、能源价格基本呈现稳定或稳中略降态势,物价没有全面上行基础。

  而未来CPI回归平稳已成共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受猪肉价格影响,CPI上涨势头可能将延续到2020年一季度。未来,随着猪肉市场供需关系逐步回归平衡,预计明年二季度之后翘尾因素下降,CPI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王青预计,12月上旬以来猪肉价格整体平稳,本月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有可能出现今年2月份以来的首次回落,并带动12月份CPI涨幅回落至4.0%附近。明年伴随生猪产能恢复,非食品价格走势平稳,CPI涨幅将出现高位回落态势,特别是下半年涨幅将明显下行,明年全年有望保持在3.0%左右。

  PPI方面,11月份依旧延续负增长态势,反映出当前工业需求不振,与下行压力犹存的经济基本面相一致。刘学智认为,PPI负增长态势可能延续到2020年上半年。随着逆周期政策释放效力,基建补短力度加大带动需求,再加上低基数抬升,未来可能有助于推动PPI企稳回升。

  鉴于CPI持续走高加之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有观点认为,宏观政策的操作空间会因此受到掣肘。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提醒,通胀预期发散是目前货币政策执行和资本市场运行中需要警惕的风险。央行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到,要注重预期引导,防止通胀预期发散,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对此,王青认为,宏观经济并不面临显著通胀风险,物价因素对2020年政策操作的掣肘影响不必过度高估。刘学智谈到,CPI持续上升对政策可能形成一定影响,但少数价格上升是由于供需结构性问题而非流动性抬升,因而不会对政策带来过度制约。宏观政策需要以稳为主,在扩需求、稳增长上发挥更大作用。

  正如专家所说,当前通胀呈结构性特征,实际上猪肉价格上涨仅是暂时性供给短缺问题,明年下半年将大概率消退,不会扩散至非食品CPI与核心CPI。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大体平衡,更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基础。因此,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定力,无需因为短期结构性通胀压力进行转向调整。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表示,随着猪肉保供稳价措施见效,以及市场对春节后CPI回落的充分预期,货币政策关注重点应放到基本面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稳增长”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明显提升。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7%,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信贷和社融数据符合稳增长政策基调,反映出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逐渐发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定力,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在货币政策兼顾币值稳定目标之时,逆周期调控政策要更加发力。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都趋于宽松,量化宽松、负利率等非常态化货币政策手段已成为国际货币环境新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加之国内短期通胀压力仍存,中国货币政策是否因此调整一度受到关注。

  在专家看来,中国不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并不是受到通胀因素制约,而是因为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从世界范围来看,依靠货币刺激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做法并不成功,甚至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撰文指出,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总量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条件与潜在产出和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实施好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松紧适度,继续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