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正文

银行业扶贫打开新空间

2020-03-03 12:06: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增强金融扶贫能力,提升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增强金融扶贫能力

  宁夏西海固地区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由于天气干燥加上山地贫瘠,粮食耕种效果并不理想,产值并不高的几亩粮食地加上饲养着的一两头牲畜,往往就是西海固蔡川村一户家庭一年全部的收入。

  蔡川村的改变源于邮储银行连续十余年的支持。针对蔡川村缺资金、缺产业、缺技术、缺抵押物的现状,邮储银行宁夏分行经过实地调查后,于2008年开始在蔡川村进行试点贷款,向首批14户具有一定养殖基础的村民发放贷款共17万元。考虑到村民缺乏合格抵押物,在担保形式上采用了村干部、养殖能手等任意3户相互担保组成联保小组的形式。

  随着“金融活水”的源源注入,2016年底蔡川村正式脱贫摘帽。截至2020年1月末,邮储银行宁夏分行已累计向蔡川村发放小额贷款1.24亿元。

  “蔡川模式”是众多金融扶贫案例中的一个。近年来,各银行不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优化“三农”和扶贫金融产品供给,使金融服务触达“最后一公里”。

  例如,建设银行制定了“跨越2020”金融精准扶贫行动方案、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信贷业务差别化支持政策等精准扶贫系列配套制度,构建了全行扶贫、全员扶贫的金融大扶贫格局;并通过电商扶贫先行、信贷扶贫创新、服务网络延伸、公益扶贫带动、积聚资源扶贫“五大抓手”,探索出内生式、可持续的精准扶贫模式。浙商银行在机构网点布局向贫困地区倾斜,率先在贫困县较多的陕西咸阳、四川凉山、甘肃天水等地区设立二级分行,加大对扶贫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云南分行针对各贫困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先后推出了“普洱贷”“蔗农贷”“乡村振兴贷”“光伏贷”“移民搬迁贷”等近20个产品,精准对接贫困农户和企业的需求。

  金融科技大有作为

  为帮助贫困地区特色商品打开销路,多家银行在消费扶贫方面做出了探索,金融科技在其中大有作为。

  例如,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根植于建行善融商务平台,开设了“北京消费扶贫特色产品馆”,全面实现扶贫产品的在线展示、网上交易、在线支付、物流跟进等一站式电商服务,拥有西藏拉萨、新疆和田、新疆兵团第十四师、青海玉树等11个对口地区的特色分馆,入驻当地龙头企业13家,上线特色扶贫商品近900种,构建起“建行+善融+地方政府+地方扶贫龙头企业+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模式。

  光大银行通过云支付、购精彩电商平台和智能设备等创新助力扶贫攻坚。云支付获得的配合承建财政部“政府采购扶贫产品网销平台”资格,向扶贫网销平台的网上交易提供B2B在线支付、资金结算、订单管理、商户管理等多项功能支持。光大购精彩电商持续深化电商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产品推行“三免一合”的优惠政策,即免开发费、免入场费、免导流费与合作营销,通过董事长代言、福利集采、微信营销等举措促进扶贫商品销售提升。截至2019年10月末,累计销售扶贫商品26.4万件,销售额2760万元。

  此外,金融科技也可以助力扶贫过程中的风控把关。浙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叶海靖认为,金融扶贫是“造血式”循环,扶贫贷款作业往往成本高、风险大。要实现扶贫的可持续性,需要坚持真实的产业、场景,认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满足合理的额度需求等,通过良好产业营运产生现金流管控风险,使扶贫资金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

  “这与服务好小微企业一脉相承。”叶海靖表示,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业务特点,浙商银行实行专业化经营,构建了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专事小企业业务,制定明显区别于大中型公司业务的管理办法,围绕客户定位、授信制度、特色产品、内部流程、风控要求、人员队伍等内容分门别类、因地制宜,施行系统化、动态化、标准化管理,来控制信用和操作风险。此外还搭建了大数据风险管理和预警平台,解决通过线下准入、人工贷后管理等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将“人控”转为“机控”,让风控变得更高效、更智能。

责任编辑:韩黟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