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生活:用审美的眼光欣赏中国的文化艺术

2019-11-21 17:1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微风里,飘来流水音……诗意、唯美的画面总是会惹动无数文学、艺术家的情思,为我们创作出珍贵的艺术品。爱美之心源远流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有着璀璨文明的古老中国更是一个“爱美”的国度、“艺术”的国度。不论是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精美绝伦的昆曲艺术、飘逸灵动的水墨画,还是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都令世人为之惊艳。身为国人,自豪之余,还要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懂得用审美的眼光欣赏中国的文化艺术。 

  当你翻开中国文学史,你会发现里面对于文学家表现出的平淡的文风极为推崇,当你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欣赏一幅水墨画,你也许会深思或疑惑,一幅用水墨点染的没有色彩的画作却成了艺术珍品。这种“平淡”的艺术作品为何会获得如此高的艺术地位呢?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之美是中国人的两种对于美的理想,而美学大师宗白华在《细雨下 点碎落花声》一书中提到,“平淡之美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境界。” 

  对于美的欣赏,中国古代的智慧家、美学家老子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老子喜爱平淡之美,这种偏爱对中国人的性格影响深远。东晋的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一生追求返璞归真的境界,其诗作可谓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很偏爱平淡之美,不爱脂粉,却能成为“众群芳之冠”,还曾赞美海棠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的小品文也是追求平淡的文风;新中国的代表性建筑人民大会堂,其建筑风格被宗白华称为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宗白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对于代表中国艺术平淡之美的水墨画,宗白华极为推崇,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一书中提道“有色达到无色,例如山水花卉画最后都发展到水墨画,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现在常说“平平淡淡便是真”,更是把平淡作为人生的真谛,体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对于平淡美的偏爱。如此,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欣赏陶渊明的诗作和中国的水墨画。 

  当我们在游玩之时,走进一个中国的古典园林,你会为中国古典园林之美而赞叹,同时也为她迥异于欧式园林而感到好奇。园林中的亭、榭、楼、阁的设计,是那样的巧妙、恰到好处。而园林走廊中玲珑精致的各式漏窗更是令游人驻足不前,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这里便是应用了中国古代“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漏窗的设置使游人与景致之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使游人处于一种幽深、诗意的氛围中。宗白华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一书中提道“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艺术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当你走进剧院,欣赏京剧或昆曲之时,你又会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精美绝伦而赞叹。有观众可能同时还会发问,在当今的影视传媒时代,“逼真”、“高清”成为当代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那么对于布景追求极简主义、表演以假当真的中国戏曲何以仍具有如此大吸引力的呢?中国戏曲中“一桌二椅”的布景,演员角色的唱念做打,脸谱的设计,都是应用了“虚实相生”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宗白华在《细雨下 点碎落花声》一书中提道 

  “《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的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 

  “《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在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 

  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景致、形象,这种“虚实结合”的表演艺术更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将观众带入到情境之中。不似真实,胜似真实。因而宗白华说“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是结合者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宗白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同样,水墨画和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也是包涵着“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 

  中国水墨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却并不感到空,反而令观赏者产生无限的联想,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尤能传达一种空灵荡漾的意境,宗白华在将这种意境描述为“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 (宗白华《细雨下 点碎落花声》)。 

  宗白华在《细雨下 点碎落花声》一书中还提到,中国文学、书法、绘画、园林、戏曲中所体现出的对于平淡美的追求,所包涵的“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人的艺术情调。京剧被称为“国粹”,昆曲被列为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人写的字成为特有的书法艺术等等,正是源于这些艺术中凝聚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精神,它们令世人为之赞叹。理解了这种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才能够更好地欣赏中国的文化艺术。 

  在当代中国,正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我们更应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懂得用审美的眼光欣赏中国的文化艺术。美从何处寻?艺术就是美的化身。现在,不妨让我们放空自我、抛却杂念,或到古典园林,或到剧院,或到博物馆,来一场寻美之旅吧! 

责任编辑:王娟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