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读《论语新绎》有感
鲁网9月26日讯 语言就像是一把利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是对语言的重视,“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对语言的态度。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概包括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有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仁学和礼学,仁学的核心是治国平天下,礼学的核心是理顺人与人的政治关系,让天下井然有序,生生不息。
《论语新绎》是由中国文化专家吴天明倾力打造,力求呈现有别于通行版本的《论语》。
这本书的注释,和其他通行版本不太一样。其他通行本多是对疑难字词句作简要注释,而《论语新绎》则对许多字词做了非常详尽的解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语新绎》对《论语》进行了全新注释、全新翻译、全新评析,注释,要点突出,详略精当。译文,从新视角解释原文,既忠实原意又别有新意。简析,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方面内容,既有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析,也有对历史文化、制度的评析,重点突出,观点独到,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原文、更轻松地读懂《论语》。
为了节约读者的时间和提升阅读质量,作者在凡例中对本书的体例做出了说明,本书序言有三大块,一是介绍学习《论语》的预备知识,二是介绍孔子,三是介绍《论语》。 考虑到领导干部时间紧张,序言又太长,所以在介绍孔子和《论语》的两块中,作者拟出了许多小标题,目的是使眉目更加清晰,方便读者利用零零散散的时间阅读学习。
本书的注释,如果文字无法简洁,一般都会先直接指出要点, 再展开说明。读者先知道要点,再往下阅读就比较轻松。
例如,《学而篇》 1.1“子曰”的“子”字尊称孔丘,涉及中国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的许多理论问题,作者注释“子”字,就先用几句话简要说明孔丘为什么尊称“孔子”,然后再稍稍展开说明之。这样注释的好处是,读起来不吃力。
本书的注释少数地方有意不避重复,目的是方便读者温习知识,同时减少翻检之劳。作者还在翻译时,根据需要适当补充被掐掉的文字,方便大家理解。除此之外,题旨和简析,本书也都尽可能简要地说明说话者的本意。
古人今人正常说话,都经常有省略,目的是使语言简洁,避免啰里啰嗦;也经常会使用借代等修辞手法,目的是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刻板单调。今人非常熟悉今天的语言环境,所以不用解释,自然会懂。但是不熟悉几千年前的语言环境,所以《论语新绎》在翻译注释时,会考虑还原说话者的本意。例如,孔子师徒都经常说“学”“行”,那么“学”什么?
“行”什么?怎么“学”?怎么“行”?这样的话,周朝人都非常熟悉,所以“学”“行”后面的宾语都直接省略了。但是我们与周朝人毕竟隔了几千年,今天我们很不熟悉,所以今人经常误读,甚至有学者把“三人行” 的“行”解释为走路,这就错得实在太离谱了。
本书目录中每一篇是一个归纳总结,这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感叹到消失的时光如同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让我们珍惜时光的时光真的一去不复返。还有 子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论语是对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思想文化,治国,平天下,政治实验和理论的科学总结,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学著作,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此后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无论是否赞成孔子的学说,无不熟读论语历代历朝的官员,无论官爵大小,政治立场如何,也都无不熟读论语。两千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把论语当成了古往今来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教科书。
从小我们就有接触过论语的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脍炙人口的语言,这本书里很好地诠释了论语所有的内容,梳理有序,诠释了论语全方面的介绍,下面都有注释解释古汉语,以及人物的介绍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因素,很系统的了解到论语创作出来的历程,让我们更加了解到这本论语的魅力。
文风非常简明,活泼又不脱离原始文献,能够体会了解到孔子当时在时代背景下发出自己的感想。让我们更能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一本优秀的国学经典图书。
《论语》对人的成长富有启迪意义,在古代它就是青少年的必读书,也是成年人的必读书。而今吴天明老师用他真挚且容易被大众理解的语言用独具特色的方式重新演绎了《论语》,通过他的文字,令一部部体量浩繁、难读、难懂的巨著,变成好读、信息量大、实用、精简通达的读本。(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