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邻里文化”赋能基层治理
全福街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占地5.07平方公里,人口数量8万余人,下辖15个社区。2010年以来,街道树立足工作实际,着眼社区精细化服务,开办邻里文化节,使邻里成为服务社区居民的支点、链接共治资源的节点、撬动社会治理的关键点,实现以文化人、寓文于治、以文促治得迭代循环,先后荣获全国百家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济南城市软实力榜样等称号。
一、聚焦“小邻和谐”,走向“大邻和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首源自六尺巷的“让墙诗”,传颂数百年。反观当下,“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的尴尬局面成为常态。对此,街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居民需要什么、党建引领什么、治理提升什么”入手,开启破题突围之路。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优化邻里布局。街道以党建为“主心骨”,依托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社”里党委、“网”里党支部、“格”里党小组架构,发展“楼”里党员中心户、“邻”里党员居民骨干,将“大网格”细分成“小邻里”,实现党组织“一贯到底”,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理顺邻里、网格关系,形成有机统一体,缩小治理单元和治理空间,让社区发声人化身治理粘合剂,让民生跟着民声走。
二是打造文化IP,注入引导撬动。近年来,“一高一低”是基层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由于邻里关系疏远、生活水平提高,热线工单中邻里矛盾纠纷占比升高,对文体生活的满意率相对较低。为消除群众情感阻隔墙,唤起亲邻友善共鸣,街道探索“文化搭台、以文聚力”新路径。2010年以来,连续举办邻里文化节,以“邻里学、邻里帮、邻里乐、邻里情、邻里颂”为主要内容,以各类邻里互助服务活动为纽带,做实“和谐邻里”大文章。
三是创新服务供给,满足多元需求。在邻里文化节开展过程中,街道采取“共性+个性”的服务方式,一方面根据居民需求,开展包括帮困助残、为老为小、文化体育在内的多种公共服务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借助社会资源和社区内生资源,开展“一居一品”社区有个性化服务项目。同时,倡导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培育邻里价值认同、整合志愿服务力量、搭建志愿者与服务项目对接平台等方式,有效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今年以来,街道活跃着妈妈唠嗑团、小喇叭等20支志愿服务队伍,完成服务项目80余个,形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二、围绕“以文化人”,彰显“为民之实”。邻里文化是适惠大众,利于治理的。邻里文化节的十余载一再证明,发挥文化的嵌入能力,把邻里文化植入治理肌理,将增添治理工作的方圆线条,增加社区服务的暖色主调,更加彰显基层治理的亲民之姿、为民之实、温暖之感。
与时俱进,优化邻生态。具体工作中,按照片区统筹,分类推进的原则,围绕每届主题,常态化开展“舞蹈大赛、趣味运动会、百家宴”等活动,同时根据历届邻里文化节主题开展特色活动,充分展现以政治生日、文艺汇演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涵盖国学讲堂、孝文化、国粹京剧等的传统文化,以展现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政治生态的廉洁文化等。以发源于邻里文化节的“四角”志愿服务为例,如今的“四角”已延伸为“多角”,“理发角”“缝纫角”“爱心角”“健康角”“法律角”等服务角度的创新带动治理圆半径的延长。
以格延伸,做实邻互动。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完善“街道—社区—网格”三级邻里空间纵向网络体系,搭建识邻睦友融洽邻里关系的多元平台,让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干、大家管。打造名辉豪庭社区长者学堂,集聚智库资源,深入研究基层治理的文化路径,同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居民“夜校”,打造邻里守望、互动共享的“大客厅”,增强社区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以心暖心,凝聚邻合力。邻里文化节开办之初,最根本的举措在于激发更多人的主动性,让更多有余力有热心的居民、企业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14年来,街道共举办开展主题演出、趣味运动会等互动服务活动1000多次,吸纳志愿者4000多人。在活动过程中,拓宽典型示范作用,开展“优秀道德模范”“优秀社区志愿者”“优秀新就业群体代表”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三、发挥“寓文于治”,探索“邻治”实践。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且城市社区治理密度较大,居民各有各的想法和需求,邻里之间粘度较低,邻里文化节的举办,就如同一把钥匙,促进“文化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双向融合,为基层治理打开新思路。
一是畅通“最后一公里”,打通堵点变亮点。在邻里文化节节目筛选中,街道从工作实际出发,精准摸排居民需求,突出本土味、烟火味、人情味,打造内存大、续航长、热值高的邻里活动,重点关注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将社区治理中的矛盾与难点通过艺术形式展现,既为群众提供发声舞台,又为解决难题找寻新方法。以第十二届邻里文化节开幕式小品《恼人的广场舞》为例,节目以网格治理、广场舞扰民、老年人精神需求等为创作出发点,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为基层治理精准施策。
二是凝聚“社区共同体”,群众独乐变众乐。在邻里文化节中,街道为居民再造邻里公共交往空间,提供丰富的交际场景和互动平台,塑造集体记忆、建构社区文化,激发居民共担公共事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持续优化网格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和服务功能,推动党建工作、资源力量、协商议事等资源入网进格。发挥“红色物业”引领力,做实社区、网格、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四方协调机制,召开物业联席会议,推动为民服务水平提升。挖掘“双报到”服务力,完善“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服务流程,实现事物共商、资源共享、服务共抓、和谐共创的善治新格局。
三是扩大“邻里朋友圈”,整合资源变财富。邻里文化节服务的不仅是居民,还有社区所在地的各类资源,街道将商会、企业、驻地单位有机整合,在坚持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结合上级工作要求,为居民提供医疗、养老、法律咨询、就业等更多优质服务。同时,企业在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增强对辖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街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