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脉”系统在渤海创造月产新纪录
11月25日获悉,“海洋石油771”船搭载“海脉”系统,在渤海中部海域,以单月完成海底节点地震勘探101.767平方千米的工作量,创造了非禁渔期月产新纪录,有效证明了“海脉”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体现了自主装备的技术优势和竞争潜力。
此前,“海洋石油771”所在的工区多次受到恶劣天气和渔业活动的影响,“海脉”系统有效作业时间仅为28%。面对困难,施工团队积极组织跨部门协作会议,鼓励团队成员分享经验,提出建议,共同寻找破局之策,最后不仅解决了多项迫在眉睫的难题,还成功探索出了“三要”高效作业的新思路。
首先是向技术要效益。今年是“海脉”系统投入使用以来的全季节生产元年。该系统不仅经历了冬季恶劣天气的考验,还解决了个别水下设备在极低温度下充电效率低的问题。为及时解决这些难题,科研团队驻船进行技术支持,与现场施工团队全面对接沟通,对水下设备和室内系统多次进行迭代升级。截至目前,“海脉”系统已累计完成优化升级70余项,其中核心功能升级23项,“海脉”系统的作业能力大幅提升。这一成果也充分体现在生产效率上,“海脉”系统从最初的单排列布线7个多小时缩短至3个多小时,日产量由3平方千米增长至7平方千米。
其次是向流程要效益。进入10月后,“海洋石油”771船上的施工团队充分挖掘“海脉”系统的设备性能,创新实施了“循环收放节点”策略。在水下设备收放过程中,施工团队先回收12千米节点至存储架上,在此期间完成“海脉”系统的数据下载和充电准备;再回收12千米节点将其暂置于甲板上,并将先前回收至存储架上的节点立即进行铺放作业;然后将甲板上的节点上架以备后续循环使用,并继续执行节点的回收工作。通过这一循环往复的作业流程,“海脉”系统的收放效率提高了25%,大幅压缩了施工等待时间,显著提升了项目整体的勘探产量。
最后是向经验要效益。自“海脉”系统在去年7月投产以来,科研团队和施工团队一直坚持及时复盘,认真总结勘探设备在水下采集数据和完成海底布放的经验,积极探索“海脉”系统在渤海地区的最优勘探模式。针对海上大风可能带来的水下设备移位问题,施工团队通过利用下束线的炮线作为补偿炮线的方法,实现了生产和补炮两不误。科研团队使用节点升级和设备升温的办法,顺利实现“海脉”系统在国内首次完成渤海冬季的海底勘探作业,克服了低温带来的不利影响。施工团队还利用避风等待的空余时间维护保养设备,确保水下动力装置的作业时效;积极调度护航船和工作艇配合主船回收水下勘探设备,减少海底障碍物对水下勘探设备的损坏,保证了勘探资料的完整性。(李汶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