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优先、强基固本、重视人才,微山县驩城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2019-08-06 14:59: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年来,微山县驩城镇强化党建统领,实施“党建+”工作模式,在产业项目、组织建设、聚集人才上发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特色发展道路,乡村集聚了人气,乡村富有了朝气。

  党建+项目:  

  “让人等项目,不让项目等人”

  “如果没有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快速反应,俺们村很难引进南通百老汇服装厂这个项目。”二龙岗村党支部书记赵显元告诉记者,村里有位党员与南通百老汇集团是生意合作伙伴,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他们有意建一个服装厂,村“两委”想把这个项目引过来,但谈了多次都没有谈成。

  “俺们向镇党委进行了汇报,镇党委立即成立了项目小组,从项目谈判到审批、落地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后来百老汇负责人跟我说,之所以选择我们村,就是看中了镇领导班子的干事创业决心和工作效率。”赵显元略带骄傲地说。二龙岗村招引来的服装厂为本村及周边村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年产值可达到4000余万元,为村民增加年收入近800万元,村集体收入可增加50万元。

  今年初,驩城镇实施“党建+双招双引”,牵头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了“快速联合指挥部”,遇到重要工作集体快速决策,各职能部门兵分多路,同时推进。以“让人等项目,不让项目等人”为原则,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保证了项目快速平稳落地。

  今年全镇累计招商引资项目6个,其中过亿元项目5个,实现招商增税444万元。投资4.2亿元、日处理垃圾600吨的光大集团环保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2.35亿元的山东新达环保建材项目,正办理前期手续;投资1.29亿元、年养殖蛋鸭100万只的佰牧农业蛋鸭养殖项目,已落地建设;投资1.2亿元的上海立澜科技分布式光伏项目,已完成800户农户签约。

  党建+强基固本:

 

创新“目标认领”,“积分效应”显现

 

  今年以来,驩城镇深入贯彻落实强化党建统领推进“双基”工作要求,创新推行了“农村党建工作目标认领”和“农村党员积分管理分层量化”机制,

  “‘目标认领’有三级,即党员向支部认领、村党支部向镇党委认领、社区总支向镇党委认领,破解基层人多事多闲人多,多人多岗变无岗的难题。”驩城镇党委书记徐霆介绍,同时,配套出台《驩城镇农村党员积分管理分层量化考核办法(试行)》,印发党员认领、积分手册,明确党员23种加减分具体事项,用积分记录党员表现、衡量党员作用、评定党员等次,对党员干事创业、履职尽责情况进行跟踪考核、积分量化,“通过村党支部向党委每年认领3件实事,党员积分手册人手一册,年底汇总奖惩公示的方式,压实党员责任。干的多干的少,干得好干得坏,白纸黑字一目了然。”徐霆表示。

  该镇出台基层党建目标认领办法,确定村级“示范”“先进”和“达标”的三类标准,把村集体经济增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由各村党支部结合实际自行认领,全镇92%以上的村认领了集体收入不低于10万元的“示范村”和不低于8万元的“先进村”,6个村认领了不低于5万元的“达标村”。同时,组织党员认领“党员之星”“优秀”“合格”三个类别,结合党员量化积分,鼓励他们在盘活资源、招引企业、领办项目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苏庄村党支部与山东果科所合作,注册成立“微湖风”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质桃树品种、规模种植300余亩,年增收可达30万元;俞楼村党员朱耿伟将劳务公司引荐到村,建立“中介互助平台”,村集体每年向劳务公司输出不低于50人的用工,劳务公司按每个工人1000元标准向村集体缴纳服务费,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多个实例证明,“工作认领”和“党员积分”激发了村干部和党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由“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

  党建+人才:

  发掘本地“土专家”“田秀才”

  蔡楼村村民黄长坤近几年从事电商行业,壁纸在淘宝网售量排名全国第3名,销售渠道涵盖全国并辐射到欧美日韩地区。驩城镇党委与其多次沟通,邀请他传授经验,在他的带领下,蔡楼村成立了电商互助小组,全村共有100余人经营电商,每月盈利50余万元,年净利润收入可达到600余万元。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镇,为在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抓机遇、抢先机,驩城镇把“留住、培育和引进人才”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发掘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人才。针对性挖掘培养优秀农村教师、乡村医生、农技能手、乡村工匠等专业人才后备队伍,支持新型乡村企业家、退休高级工程师、归乡优秀学子等新乡贤,在镇村党组织领导下多种形式服务乡村,为该镇各项事业增强后劲。

  常口南村党员白振叶告诉记者,他从事毛木耳种植已经十几年了,今年与东村合作在东大农业园建立西伯利亚鲟养殖基地和毛木耳种植基地,养殖西伯利亚鲟3万余尾,种植毛木耳菌棒5万余株,年产量可达到1万余斤干木耳,还培养了2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此外,驩城镇利用济宁农干校招生机会,积极动员各村上报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员,鼓励他们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接收职业教育。目前,已有近100名学员顺利毕业。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