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好青年 归雁兴乡新农人——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棚二代”群像素描

2019-09-06 16:47:00 来源:聊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茌平贾寨镇耿店村现在有个好现象,就是种大棚菜的中青年越来越多了,‘70后’‘80后’‘90后’占到八九成……”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点赞耿店村。如今,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青年选择回村种大棚蔬菜,当起了“棚二代”,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

  从当初的“孔雀东南飞”,到如今的归雁返乡,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的“棚二代”们凭借在外拼搏积累的见识、经验,在家乡播种和耕耘新的梦想,释放了乡村振兴的“乘法”效应。

  种菜一年,顶5年打工收入

  最近,31岁的耿付建又承包了6个蔬菜大棚,加上此前自建的5个,他一共种植了11个蔬菜大棚。

  2006年,中专毕业的耿付建南下深圳打工。2010年,月薪4000多元的他,却选择了返乡创业。“那时候,村里人种植观念、种植技术相对落后,尽管有收益,但却费工费力。我要搞点先进的东西,而且要干就把事业干大,不能比在外面打工收入少了!”抱着这样的想法,耿付建打算投资建设5个大棚。当时他刚结婚不久,缺乏资金和技术,父母极力反对。村里人也都认为他是“三分钟热度”。“付建年纪轻,别说种菜,连地都没种过,他也承受不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村里有人说风凉话。

  耿付建不服输,他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解决了启动资金、土地流转和管理技术等问题,当年5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就建成了。耿付建在棚内安装了水肥一体、智能温控等设备,对蔬菜进行精细化管理。“第一茬菜的净利润就达到20多万元,赶上了外出打工5年的收入!”耿付建说,这让大家都看到了在村里发展的希望。此后,不少儿时的伙伴们纷纷回村,开始了规模化的大棚蔬菜种植。

  打造“耿店村”蔬菜高端品牌

  这两天,耿付征正忙着给大棚里的蔬菜施有机肥。“咱用的有机肥全是牛粪,上完有机肥,就要旋地、下苗了。”耿付征谈起种大棚的经验,头头是道。

  过来这一年,耿付征种的3棚尖椒喜获丰收,卖了21万元,除去6万元的租金、农资和劳务等成本,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今年7月,他花10多万元买了一辆小汽车,成了有车一族。

  2007年,17岁的耿付征从聊城计算机专修学院毕业,此后在临清、茌平等地从事电脑维修、销售等相关工作。2011年回村后,耿付征建了一座蔬菜大棚,种植尖椒。去年,他又承包了村里的2座大棚。喜欢钻研信息技术的他,现在通过远程监控软件,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查看大棚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及水、肥、温度等情况。

  现在,凭着多年电脑销售和维修的经验,耿付征做起了村里的远程教育管理员,负责管理村里的信息化运营中心,还通过天猫、京东等网络平台推广村里的蔬菜品牌。“现在我们和中国供销信息网合作,主要针对周边客户线上销售包装好的净菜,打造‘耿店村’这个蔬菜高端品牌。”耿付征信心满满地说。

  “棚二代”成种大棚主力军

  近年来,耿店村蔬菜产业越做越大,成立了茌平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占地4公顷的育苗场,注册了“棚二代”“耿店村”商标。耿店村还和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公司合作,建设了“棚二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此外,村里11座居民楼拔地而起,水、电、暖、气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村里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么好,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打工?”43岁的任传华一度在天津、河北等地“漂”了10多年,干过电气焊、当过车床工、搞过装修。几年前,他回家从种植1个“钢架大棚”起步,如今发展到种植20个,成了村里的种菜“状元户”。

  归雁返乡,群凤回巢,乡村振兴有了力量。现在,“70后”“80后”“90后”的“棚二代”们成为种大棚菜的主力军。37岁的耿付奇除了自己种大棚,还当起了公益技术员,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医生”。耿玉慧在威海务工时认识了刘佰祥,就把这个小伙子“娶”回了耿店,一块当起了“棚二代”。德州的大学生王炎炎嫁到村里,跟返乡的丈夫曹有忠开起“网店”……

  据统计,近年来,耿店村陆续返乡的“棚二代”有50多人,很多都是大学毕业生。他们敢闯敢干,积极使用新设施、新技术,探索新的销售模式,打开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也描绘着家乡发展的美好蓝图。

责任编辑:赵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