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人工智能“下乡”打造居家创业新模式 “一根网线”牵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2021-02-20 16:16:00 来源:淄博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月3日,在临淄区齐都镇西石村,刘凯月戴着耳机一丝不苟地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熟练地对音频进行分类。眼前,她所做的这个工作叫做“语音数据标注”。

  20岁的刘凯月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因今年疫情缘故早早放假回家。面对超长的假期她直言:“往年都是宅在家中打游戏追剧,时间都白白浪费了。但没想到今年可以在家门口利用假期时间赚取生活费,真是太惊喜了。”她表示,看似很有深度的一项工作,其实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听一段系统预先录入的语音,而且这段话系统已经自动翻译成了文字,将其中系统翻译错的字改正过来即可。

  同样,坐在一旁的王敏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已经把这项工作变成了自己的主业。她欣喜地告诉记者:“一开始自己从事过幼师、催乳师等多种职业,每日辛苦奔波。但现在不用满处跑,既能顾家又能顾娃,还能有收入,太方便了。这个工作如果一开始不太熟练,操作起来会很费时间,收入也相对较少,但后期熟练了之后,6个小时就能挣到100多块钱。”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村民们操作的工程虽是基础性工作,但是将矫正好的文字反馈给公司后,公司再发给合作的各个科研院所,这将有效地提高人工智能的识别率和准确度,提高工作效率。

  这个新兴职业,看似“雾里看花”,但与乡村人工智能发展如何紧密融合?谈起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马骏。2020年1月,这位来自市人社局的年轻干部通过全市公开遴选担任了西石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后的他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骏先后到济南、菏泽等地,针对人工智能在农村开展情况、发展前景、受众需求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调查了解,论证了项目在本地实施开展的可行性。“不需要学历文凭,只需要一根网线接入就能得到一份人工智能行业的工作,一周时间的培训便可上岗操作。”他坦言,人工智能训练师项目就是把人工智能行业中部分基础性工作,下放到农村中来,挑一些易操作、易上手且相对利润较高的项目,帮助农民创业和增收。

  2021新年伊始,以“AI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人工智能训练师项目,在西石村试点启动。马骏从村里选了五名志愿者到西石村“乡村振兴合伙人”单位山东玛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主要从事有关视频关联和语音识别两个人工智能训练项目。“培训前期有专业老师教授、后期有高级工程师答疑,这样一来,村民就可以按照专业标准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公司总经理王金龙介绍,经过短暂训练后,项目训练师可以达到10元/时左右的收入,预计在经过一周的训练达到操作熟练后,可达到15元/时左右的收入。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日,在西石村村委办公室的20余名青年,经过两周的工作统计,拿到了自己的工资。在马骏看来,如今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业促进农民增收已经靠不住了,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子。另外,农村常驻人口老龄化严重,也是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农村青年人才不用离开家乡也能确保良好就业,吸引更多年轻人“雁归兴乡”,真正实现“离家雁”变“领头雁”。

  日前,西石村的“致富经”也吸引了邻村众多村民前来“入伙”,这让马骏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接下来,该项目将结合人社系统的专项能力培训,对村里有学习工作积极性的村民进行免费培训,并对有就业需求的村民提供灵活就业岗位,搭建一个集职业培训、创业孵化、灵活就业为一体的平台,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马骏说。

责任编辑: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