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第一村” 党建引擎促乡村振兴

2019-11-06 11:13: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云南第一村”大营街社区 

  鲁网11月6日讯 在辛丕全不大的家里,他离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严伟远远坐着,隔阂横亘在空气里。“这样吧,我带你去现场看看,行不行再说。”严伟打破了尴尬。想早点结束这次会面的辛丕全同意了。

  对严伟来说,这是好的开端。又做了几次工作,辛丕全终于答应认领新房。

  2010年起,大营街社区启动第二轮人居改造,根据政策,居民可用旧房抵换同等面积的新房,超出面积部分按建房工程造价购买。家境不富裕的辛丕全想放弃,于是有了前文出现的场景。

  云南玉溪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营街社区,有着“云南第一村”美誉,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不同阶段的模范村。

  模范不只体现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也体现在社区党总支解决辛丕全认领房子等关系民生的小事上。

  辛丕全的事不是孤例。改革开放以来,大营街社区党总支突出党建引领,强化政治保证,在党组织领富、党员带富、群众致富的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条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上世纪80年代的居住区 

   

  如今的社区一角 

  副主任睡了晚地下室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云南第一村”——大营街社区的发展,党建引领是关键。

  上世纪70年代,大营街还是一个“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的“五难村”,究其原因,“人多地少”这个客观问题绕不开。当时,大营街人均仅拥有水田约0.48亩,拥有旱地0.068亩。

  此时,社区党组织转变思路,跳出“以农为主”的圈子,既当“指挥所”更做“先锋队”,不仅统筹谋划,更是干在一线,引领群众朝着好日子迈进。

  为填饱肚子,村里的男人三五成群外出盖房子,党组织把党建落在具体事上,把队伍组织起来,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引导大伙一起干,既有声势,又有规模,于是有了大营街基建队。

  几个小山头整合成一个大山头,基建队内部谁不服谁,党员从中斡旋,把关键的利益分配问题敞开了讲,大伙疑虑消除了,团结起来搞基建。

  1988年,基建队给当地的龙头企业——玉溪卷烟厂建房,他们干活扎实、诚实守信,工程质量没得说,玉溪卷烟厂考虑与基建队合建卷烟配套工厂。

  竞争对手不少,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其他,基建队没优势。社区党组织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他们“笨鸟先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紧密协作、相互配合,平土地、跑规划、筹资金,当竞争对手们还在考虑怎么应对时,大营街人已接到玉溪卷烟厂伸来的“橄榄枝”。回头看,这次机会改变了大营街的发展路径。

  “橄榄枝”来了,大营街办事处(当时叫法)副主任任新民和另外几人去上海买设备,一问旅馆价格,一晚上138元,任新民摸摸兜里,“这钱可是建厂用的!”他最终找了家30元一晚的地下室对付。

  设备买回来后,大营街贷款400万元,和玉溪卷烟厂合作建设两个卷烟配套企业——云南玉溪水松纸厂和云南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施工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冲在一线,提前将厂建成。

  建厂后,党组织把党建落在产业链上,将懂经营、会管理的党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推动党建工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用组织的力量把方方面面融为一体。

  大营街人的好日子来了,铝型材厂、铝箔纸厂、油墨厂、铜材厂、太阳能厂等多家村集体企业相继建成,村民成了“上班族”,除了每月领工资,年底还有集体收益分红,收入不比城里差。

  1992年,大营街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玉溪的第一个亿元村。1995年,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2003年,经济总收入突破20亿元。2018年,社区人均收入达到了28481元。

  又通过社区党总支不断优化“三资”管理,如今,大营街社区聚集了67户企业,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7户,上亿元的企业10户,形成了卷烟辅料配套、黑色金属压延加工、建筑建材、金属制品等优势产业。

   

  给老人发放长寿奖金 

  “鼓了钱袋也要富脑袋”

  产业兴起来了,社区党总支铆劲用力,多年来坚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居民辛保云记忆里,1985年以前,土坯房、茅草屋是大营街人的标配,人均居住面积不足8平米。彼时,社区党组织精心谋划,进行第一轮民居改造,投资5000余万元统一规划建设了新民居。拆旧时党员干部带头拆,仅花了50天,这项工作便完成了。

  建房时要拉电线、栽电杆,党员干部先上,老百姓跟上;要建公园,大伙白天上班,下班后上工地,一派热火朝天;党组织要开组织生活会,前一天通知的,第二天开会时保证到齐……党组织有了“一呼百应”的威信。

  2010年,大营街启动第二轮人居改造,根据政策,居民可用旧房抵换同等面积的新房,超出面积部分按建房工程造价1300元/㎡购买。考虑到成本,个别居民抵触,不愿意认领,党员干部找到症结,帮他们申请到无息贷款。问题解决了,这些人高高兴兴搬进新居。

  住上了新房,社区党总支又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从制度上确保发展成果让全体居民共享。比如,每年支出群众福利3500多万元,实现了幼儿入园全免费;在初中至大学的学生,每年有250至500元的补助;居民年满18岁可到集体企业就业,年满54岁的每月可领取300多元到900多元的退休金,年满94岁、99岁的还分别能一次性领取5万、10万元的长寿奖金;每位居民每年还有6000元的分红,住的小区不用交物管费,车位不用自购……大营街实现了发展依靠群众、建设为了群众、成果让群众共享的全民共享模式。

  保障有了,社区党总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凝心聚力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居民们精神不能垮,有钱花和讲文明,一样也不能少。”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宝荣说。

  居民之前有乱丢垃圾的习惯,社区党总支成立了绿化环卫队,环卫工每天扫,时间长了,居民们宁愿多走几百米,也不再乱丢垃圾;建设了“饮水思源”党建文化园,传承红色基因,让感党恩、记党情形成老百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树立好家风、好家教……站在大营街社区居委会的陈列室里,“全国村镇建设文明集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不仅是对大营街改革开放40年来成绩的肯定,更是40年来大营街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见证。

   

  社区里的党建文化园 

  “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产业发展愈发旺盛,人才得跟上。大营街社区党总支以党建带动人才引进,以人才促进党的建设,达到实现“党建带经济、经济促党建”的双赢模式。

  党总支先后选拔集体企业中党性强、懂经济、善管理、思想活的党员到社区交叉任职;又从生产一线、致富能手、回乡毕业生中发展优秀党员上百名;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采取与院校合作的方式向企业柔性引进10多名高学历技术性人才。

  有了人才队伍铺垫,近年来,社区党总支响应国家政策,把发展方向从第二产业投向第三产业。

  1995年至今,大营街先后打造了汇龙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和映月潭休闲文化中心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以陈氏浮雕文化馆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以米线和烤鸭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温泉休闲为主体的旅游文化。

   

  重阳节发放老年人慰问金 

  不仅如此,通过“米线文化节”“郁金香花展”“菊花艺术节”等旅游产品推介,大营街向游客鲜活展示了当地的旅游特色品牌。同时,建设了与此相配套的娱乐、餐饮、康体、会展等设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上升到战略高度后,大营街迎来再次奋发崛起的机遇,社区党总支发挥“主心骨”作用,创新性地提出“退二进三”,把相关卷烟配套产业搬迁至距离社区两公里外的地方,形成卷烟配套产业集群,原有的工业用地启动幸福小镇建设项目,发展第三产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支撑,65岁的老党员陈宝贵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前几年,他建了陈氏浮雕文化馆,所收藏的1978年生产队发展种植业名录、1982年发展集体制经济统一建房的征收单……一份份泛黄的票据都是一个个历史的讲述者。

  前几天,当地党史办考察后,觉得文化馆里内容丰富,有实物、有视频,和陈宝贵商量后,决定把文化馆改建成4000平米的红色教育基地。老人高兴,因为大营街4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会被更多人知晓。

  采访行将结束时,大营街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又来了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队伍。

  这个由大营街社区党总支依托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打造的实训基地,采取“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模式,旨在展示大营街社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抢抓改革开放机遇、探索共同富裕的光辉历程。

  “受益匪浅啊!”参观者看了,无不点头称道。

  【短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夯实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是给乡村振兴装上了一个动力强劲的“火车头”,就能调动广大老百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从而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王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