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绿色就业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7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绿色就业作为绿色经济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关乎环境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由之路。
一、绿色就业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绿色就业的发展前景与趋势表现为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在环保、低碳、新能源等领域。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政府已经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并在多个政策文件中强调了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绿色职业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它通过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革新,对提升就业层次、增强社会稳定性与提升民众福祉具有深远影响。
(一)绿色就业的概念和特点
绿色就业是指在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中创造的、能够减轻环境影响并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面工作。它涵盖了多个领域,旨在通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和保护环境来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绿色就业不仅关注就业岗位的环保属性,还强调为劳动者提供体面、有尊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具体来说,绿色就业包括直接、间接和诱导性就业机会。直接的绿色就业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行业的就业;间接的绿色就业则涉及为环保行业提供设备、技术和服务的企业的就业;诱导性绿色就业则是指环保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就业的增加。
(二)绿色就业的发展趋势
一是全球绿色转型加速。首先,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绿色转型作为国家战略,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定和绿色政策的实施,绿色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其次,政府和国际组织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政策工具,吸引私人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绿色项目,为绿色就业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将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同时催生新兴绿色产业,如碳捕捉与存储、绿色金融、循环经济等,这些都将为绿色就业提供广阔空间。此外,绿色就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需要更多具有环保意识、绿色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将致力于培养适应绿色经济需求的劳动力。
三是社会与消费者意识提升。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绿色消费成为趋势,推动企业更加重视绿色生产和可持续运营,从而创造更多绿色就业机会。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为绿色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优化绿色就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和参与绿色经济领域。
(三)绿色就业的现实意义
1.催生新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职业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就业市场的新热点。绿色就业的增加,不仅反映了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也为应对国内就业压力剧增提供了一剂良方。
可再生能源是绿色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估计,目前全球有近233万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预计到2030年,风能领域将会有210万人就业,太阳能领域将会有630万人就业,生物能源相关的农业和工业领域将会有1200万人就业。新的岗位更需要从业者脚踏实地、开拓视野,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打牢专业功底,才能在服务社会发展的同时,立足自身岗位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2.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绿色职业的兴起,如碳汇计量评估师、煤提质工等,是市场需求驱动的结果,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还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绿色就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撑。许多企业为了适应绿色就业的要求,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还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同时,绿色就业还促进了跨行业的合作与融合。在绿色建筑领域,建筑企业需要与环保、材料、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绿色建筑材料和设计。
3.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活品质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了8%,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服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减少污染排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绿色就业还促进了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绿色就业,许多生态修复项目得以实施,如湿地恢复、植树造林等,改善了整体生态环境,为劳动者和全社会创造了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绿色就业还涉及生态旅游、自然保护等领域的岗位,这些工作有助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提升就业质量,增强社会稳定性
绿色就业的本质在于其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这一特性直接作用于从业者的工作环境。相比传统行业,绿色产业往往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从而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和环境污染。这种变化为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新、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有效降低了职业病风险,提高了工作舒适度。在绿色产业中,从业者能够享受到更加人性化、绿色化的工作环境,这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绿色就业对发展提出新要求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绿色就业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意见》指出,到2030年,我国将努力实现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我国绿色就业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就业新增长点。也要看到,一些环保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较高,这对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就业”增长产生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绿色产业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相关岗位。然而,目前“绿色就业”的培训和教育机构相对较少,这给“绿色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一)绿色就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可再生能源与就业:2022年年度回顾》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创造就业机会。它表示,到2030年,这种就业热潮可能会使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增加到3800万以上。迄今为止,太阳能光伏(PV)在可再生能源就业岗位中所占份额最大,为430万个,水电和生物燃料各提供240万个,风电提供130万个。地热、热泵和海洋能源等其他部门构成了其余的就业增长。然而,绿色就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仍面临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技术资金、市场机制尚待健全等挑战。
一是技术与资金挑战。绿色产业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绿色企业及政府面临较大负担,尤其是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要较高投资。
二是人才短缺挑战。由于绿色产业相对较新,绿色产业对劳动者技能要求较高,传统产业工人需要经过再培训和技能提升才能适应新的岗位需求,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求。这不仅限制了绿色就业岗位的扩充,也影响了绿色产业的整体发展。
三是政策支持不足。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绿色就业的重要性,但在政策支持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绿色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措施等尚不完善,导致绿色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绿色就业的培训和认证体系也有待建立和完善,以提升绿色就业的吸引力。现实中,相关政策尚不完善,导致绿色就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四是市场机制不成熟。绿色就业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了绿色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也限制了绿色就业的长期发展。
(二)绿色就业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政策制定要符合绿色就业的发展。其一是制定绿色就业战略规划,政府应制定清晰的绿色就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绿色就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其二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就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环保标准、税收政策、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绿色就业。其三是加强教育培训与技能提升,加大对绿色就业相关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培训体系,提升从业者的绿色技能水平。
二是对行业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首先要树立绿色管理理念,管理者需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确保企业决策与运营符合绿色标准。其次需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目标,形成绿色产业链。再次是完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建立绿色绩效评估体系,将环保指标纳入企业绩效考核范围,同时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绿色就业实践。最后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公众参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与政府、社区、公众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就业发展,增强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三是从业者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绿色职业的兴起,从业者需要具备与绿色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包括但不限于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新能源生产、废弃物回收与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要适应新技术和新工作方式,绿色就业的发展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从业者能够快速适应这些新技术和新工作方式。包括对智能化、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以及能够在新工作模式下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另外,还应具备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绿色就业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
三、推动绿色就业的措施与建议
绿色就业不仅是实现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目标的关键路径。推动绿色就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从政策性支持、人才服务、技术创新与公众教育等多个方面切入,综合施策促进绿色就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个全面、系统、高效的绿色就业促进机制,以推动绿色经济的繁荣,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实现,为实现环境可持续性与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政策性支持,为绿色就业保驾护航
制定和完善绿色就业政策。政府应出台一系列鼓励绿色就业的政策法规,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为绿色企业和从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
建立绿色就业标准体系。制定绿色就业的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明确绿色就业的定义、范围和要求,为绿色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标准依据。对符合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节能减排政策、低碳发展政策、循环经济与清洁发展等政策的绿色企业,可给予资金补贴。
加强环境监管与执法。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排污、破坏环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促使企业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从而创造更多绿色就业岗位。
建立职业劳动基准。鼓励传统产业技术提升,建立职业劳动基准。在新兴行业倡导体面工作,率先搞好和谐社区、和谐劳动关系和体面工作建设。将废弃物捡拾者的工作正规化。变革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真正形成依靠人力资本推动产业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绿色就业市场需求
优化教育培训体系。教育机构应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与绿色技术、环境科学等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绿色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为在职人员提供绿色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机会,提升其适应绿色就业岗位的能力。
搭建绿色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绿色企业招聘信息和求职者信息,提供精准的就业匹配服务。同时,开展绿色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求职者了解绿色就业市场、提升求职技巧。
引导企业尽快抢占人才及行业发展制高点。做好长远发展的人力资源系统规划,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规划,鼓励企业开展常规性岗位培训、长期性技能人才培训。
完善绿色职业人才认证与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鼓励各从业人员随时免费参加培训绿色岗位技能培训,并享受补贴。通过各种政策引导各类劳动者参加培训,满足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就业发展
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推广绿色技术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绿色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如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催生新的绿色就业岗位。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绿色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四)深化公众教育,提升绿色就业认知度
普及绿色就业理念。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绿色就业的理念和重要性,提高公众对绿色就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公众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为绿色就业市场创造更大的需求空间。
表彰绿色就业典型。选择一批绿色就业发展较好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宣传,树立绿色就业的典型和标杆,激发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绿色就业的热情和动力。(通讯员 毕京福 马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