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要减负更要赋能
近期,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并深入贯彻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的精神,持续推进这一重要任务。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刻领悟,基层减负并非单纯的“削减任务”,而是通过优化环境、提升效能,以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扎实的行动更好地投身基层工作 。
减“冗杂”求“实效”。要构建科学的基层工作体系,打破信息壁垒,明确部门间及上下级的权责边界,制定清晰、简洁的职责指南,使基层干部能够迅速把握“职责所在、能力所及、权责分明”。部分地方设立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哪些是应该干的,哪些是不应该干的,为基层干部明晰边界、划定红线。要精简考核项目,剔除过时、不切实际的指标,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负并非推卸责任、降低标准,基层干部应主动担当,根据地方特色设定差异化指标,激励基层干部明确方向、查找差距、持续改进。
减“形式”强“责任”。减负并非意味着“躺平”,而是要通过减少形式主义,强化责任担当。形式主义的存在,往往导致矛盾丛生,而一旦将其削减,责任感便会自然而然地增强。减负的本质,在于消除那些束缚我们的形式主义困扰,让基层干部从“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求真务实的工作本质。减去的仅仅是基层中存在的那些形式主义“枷锁”,而非我们对工作的热情与效率。基层干部需继续秉持高标准、严要求、强力度的工作态度,让基层工作真正回归本质,注重实际效果。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将工作重心放在为群众办实事上,确保对上、对下目标一致,真抓实干,争做基层工作的实干家。
减“重负”要“活力”。基层减负既要卸掉基层干部“重负难担”的压力,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激发“主动作为”的内在活力、内生动力。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工作实绩的显著性,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关键标准。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对在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及时给予表彰与重用,让实干者有位、奋斗者受益。要精准实施“容错免责”,避免问责的滥用、虚化,为勇于担当者提供保护,为勤勉干事者加油鼓劲,使基层干部解除后顾之忧,安心于“责任田”,专注于“分内事”,实现负担减轻、动力增强。
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严抓不放、常抓不懈、精准施策。既要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又要保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既要消除形式主义的干扰,又要强化责任担当的意识;既要减轻基层干部的压力,又要激发其内在的活力,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放开手脚、脚踏实地地投入基层工作。(潍城区委组织部 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