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后宅中学:办家门口的好学校,让孩子“近享”优质教育

2024-11-05 15:56:5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无锡市后宅中学土生土长于鸿山乡土,这里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域之一,曾涌现过众多的古圣先贤,厚重的地缘文化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涵养,这里既有岁月流转的沉淀,又具时代发展的活力。两年来,后宅中学在“新优质学校”创建之路上持续充电、蓄能、增势,在办学理念、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进展显著,成绩可圈可点。

  解锁“新优质”,更新办学理念。“新优质”触动“新支点”,“新理念”激活“新发展”。“新”就是学校的办学愿景有新的价值追求:做“成长教育”的积极践行者;“优”即学校在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内涵发展、办学成效等方面有优势、有超越;“质”即坚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是“栽培生命”。通过创建行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用更大格局、更宽视域和教育的力量赋予学校更高品质,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丰富校园生活2.jpg

  营造“新环境”,提升人文气息。学校深受鸿山丰厚历史文化浸润,致力于打造吴越文化特质的环境景观,对校园空间布局进行雕琢再塑,营造学校独有的育人氛围。漫步校园,新颖时尚的建筑,敞阔方直的院落,绿荫摇曳的小道,亭台长廊,小桥碧塘,移步异景,绿韵流淌,四季芳华,典雅的民俗馆、精致的文化墙、田园式的开心农场……,彰显出学校的教育特色,是融厚重古韵与现代气质于一体的一方人文校园。

丰富校园生活1.jpg

  建构“新课程”,关注学生需求。学校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主体需求,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生成长课程”进行规划与编制,构建“基础、选修、活动”三位相融、并驾齐驱的课程体系,指向学生的人格、行为、学习、生活、心理等品质的协同发展。文学、艺体、科技等领域的社团形成“课程超市”,开设文化游学、寻味鸿山、经典诵读、妙刻生花等乡土文化特质的综合实践课程,丰盈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和体验。

  打造“新队伍”,提高专业素养。把教师定义为学校“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通过多渠道“外引”、多层次“内培”,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近三年,招录优质应届生26人,引进骨干2人、成熟教师1人,新增骨干称号、课程领跑教师11人,目前,专任教师119人,中高级职称63人,正高1人、副高25人,省特级1名,省名师1人,市区级骨干39人,形成了结构优、肯奉献、能作为的教师团队。

提高专业素养.jpg

  聚焦“新课堂”,推进教学变革。学校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追求,锐意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变革,以“问题链”课堂实践为着力点,探索学科课堂新样态,推动课堂从“知识本位”到“发展本位”的价值改变;以推进江南大学合作项目《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创新实践研究》为突破口,推动教师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打造校本特色的学生“成长课堂”。

  开创“新德育”,促进品格提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人格完善、行为规范、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指标系统规划德育工作,组织“入学、青春、感恩、毕业”仪式教育,分年级定制主题活动包,推进“鸿山乡土文化引领的道德体验”、“乡贤育德、敦品励行”品德提升工程项目,积极开展乡土文化和品德教育相融的课程实践,让学生在丰厚的文化浸润中汲取力量,滋养德性。

推进教学变革.jpg

  发展“新特色”,培育教育品牌。将本土文化与学校核心文化有机融合,确立“用文化引领师生成长”的文化主张,提出“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育人主张,构建“环境-课程-活动”立体化育人模式,开展地方教育资源的校本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课题项目研究、教师队伍发展、学科课堂实践、艺体特长教育等方面探寻新增长点,培育品牌特色,推动校园生活与师生成长的有效衔接,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特色发展。

  玩转“新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探索综合素养发展机制和培育路径,努力创造条件、搭建舞台,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串联校园生活,开展德育、文体、学科、艺术、科技、劳动等课程活动,组织社会实践、主题教育、走读乡村、快乐阅读、趣味运动、志愿服务等综合活动,活跃身心,减轻课业负担,提升生活品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与喜闻乐见、玩学融合的校园活动相伴成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未来,无锡市后宅中学将继续扎根本土,守正创新,坚持教育公平,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努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续写教师和学生拔节生长的新篇章,把学校耕耘成为坚守教育核心价值、向着未来蓬勃而生的教育沃野。(王震)

责任编辑:杨永明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