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沛学:科学家创业成少败多,问题出在哪儿

2017-03-06 13:50:00 来源:科技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经历过成果转让和技术入股两次失败之后,凌沛学最终决定自己创业。通过创业,这位福瑞达医药集团董事长把成果成功转化成了产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国家利好政策鳞次栉比,很多科学家、资深技术人投身创业,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现创业梦,但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适合创业。

  “我认识的很多科学家创业成少败多,因为商业和科研完全是两个领域,角色的转换需要极高的智慧。”凌沛学代表说。

  若干年前,一直埋头搞研发的山东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孙丕恕辞去职务,硬着头皮顶到了市场第一线,“第一要技术,你做的东西别人做不了,全世界都求着你;第二个要团队,有人盯着市场,有人盯着研发;第三个要有钱,你必须说服投资者把大把的钱投进来。”

  强调封闭性的科研和强调开放性的创业注定是两个概念,其中的艰难磨合埋没了一批批创业科学家。

  “科研人员做企业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分看中自己的技术和成果,对市场了解的比较少。其实在整个产业链里,技术只是一个环节而已,只有把企业各种环节配置好了才能成功。”凌沛学代表说。

  “企业家是大学院所的稀有资源,不是每个科研人员都适合办企业。”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康凯宁提醒,“科学家创业一定要有胸怀,叫做‘参股不控股,参半不领半’,你要明白,一个企业要想做大,不只需要一个科学家支持,而是需要众多科学家支持。华为便是典型的例子。”

  纵观天力的发展过程,始创人的能力、水平、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存亡。研究员出身的天力新能源董事长史永春总结出来,专注如一、忍受寂寞、封闭,这些特殊的科研环境,从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科学家思维的排他性,而这恰恰与企业家包容、开放的特质相违背,“让科学家拥有企业家的胸怀,让他们把思想打开,与企业共同创造一些东西。”

  科学家玩转市场?

  济南某研究所所长有一项获得过全球几个国家专利的发明,在充分掂量了广阔市场后,发明人禁不住做企业家的冲动,索性自己着手转化。不幸的是,这位所长最缺的就是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在挣扎了四五年之后,企业关门大吉。

  这个真实案例,让凭借一项科研成果创收54亿元的凌沛学代表深有感悟:“从科研人员到企业家是一种痛苦转型。”

  科研出身的天津工商联副主席、天津赛恩投资集团董事长左晔委员投资过几十家高科技企业,“凡是敢于创业的科学家在某些技术方面肯定有独到之处,但创业考验更多的是他为人处事的情商,他对市场的感觉,如何跟资本合作的能力等等。”

  左晔委员建议,“科学家创业要真的有激情,要有巨大的投入,还要充分估计高科技创业的风险和难度,而且找到合适的团队非常重要,要懂得与大家一起创业分享成功。”

责任编辑:赵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