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星化学跨国并购恐生变 董事长之位风波频现风险屡发

2014-08-27 08:38:00 来源:经济导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请挂机。”26日上午,当经济导报记者拨打亚星化学(600319)原董事长李白贤的手机时,听筒中重复传来这样的提示音。

  在反腐风暴席卷全国的当下,坐上亚星化学董事长之位仅8个月,现年50岁的李白贤便遭遇了人生逆转。22日晚间,亚星化学发布公告称,李白贤因涉嫌受贿罪被刑事拘留。经公司其他董事共同推举,由公司董事、董秘孙岩代行董事长之职。

  这一重磅消息,使得在主业持续低迷中挣扎数年,终于在一个月前出台收购美国油田预案,正处于转型期的亚星化学的经营前景更加扑朔迷离。“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变动将对公司后续经营带来很大影响。仍处于预案阶段的美国油田收购项目,也充满变数。”开源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杨海对导报记者表示。

  前景迷离

  亚星化学2013年年报显示,李白贤历任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纯碱厂党委书记、副厂长、厂长、副总经理,被刑拘前为亚星化学董事长、总经理。报告期内,从公司领取的应付报酬总额(税前)为45.36万元,远高于此番火线履新的孙岩28.45万元的税前报酬。

  事实上,在那场旷日持久的亚星化学两大并列股东———亚星集团和山东盐业之“争”中,李白贤可谓获益者。今年1月25日,随着来自山东盐业的亚星化学原常务副总经理、财务总监陈宝国与原董事长孙树声先后辞职,亚星集团重新掌控亚星化学,李白贤也通过选举成为公司新一任董事长。

  不过,面对公司主业连年报亏的不利局面,上台后的李白贤颇为低调,鲜少露面,似乎对公司的经营颓势束手无策。

  7月23日,其终于出手,向市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公告显示,亚星化学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1亿股,发行价格不低于3.61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4.8亿元。其中,公司拟动用1.58亿美元(约9.72亿元人民币)募集资金收购美国标的公司87.5%的股权,从而涉足美国油气开发领域。剩余4.3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主业转型,跨国收购,便是李白贤向公司提交的半年期成绩单。不过,这项预案除在董事会上遭到山东盐业方董事谭新良、陈宝国反对,并导致公司与山东盐业逐步分道扬镳外,也受到市场不断质疑。

  市场认为,亚星化学此番收购的TR公司通过复杂的离岸关系间接持有SYNERGY OIL &GAS公司80%的股权,其核心资产是位于美国加州的油田(LCW资产),即亚星化学预计花近10亿元买下加州190英亩LCW油田70%的权益。然而,SYNERGY OIL &GAS公司自去年6月成立至当年12月31日,亏损78.71万美元,可谓耗巨资买亏损公司。

  同时,公告显示,2012年10月,LCW资产探明总储量为261.54万当量桶(其中原油216.56万桶)。不过,SYNERGY OIL &GAS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储量和产能提升计划,2014年起未来3年,已开发正生产储量(PDP)将分别达到500万桶、1000万桶和3000万桶。该产能提升计划的可行性受到业内人士质疑,“这么小的油气区块,哪可能采出这么多油?”

  当时,孙岩曾对导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只是披露了公开发行及收购资产的预案,仅是一个框架。待董事会通过后,还有一系列的尽职调查、审计及可行性报告要运作,目前都不好说。”

  “该定增计划本就处于预案阶段,推出仅1个月,且遭到董事会内部及市场多重反对和质疑。如今,该计划的出台者和最大推动者被刑拘,能否继续顺利运作充满了不确定性。”杨海说。不过,他也表示,亚星化学为国企,当地国资委对其具有一定管控能力,将弱化公司主要负责人变动对其后续经营带来的影响。“如果是民营企业,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

  管理风险屡发

  近4年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亚星化学,在主业乏力、连年亏损,依靠政府巨额补贴才避免暂停上市命运的不利情况下,还不断遭遇管理风险,四度更换董事长。事实上,从其公司负责人的更迭,便能还原出亚星化学这些年来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2010年11月,亚星化学前董事长陈华森因“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事件辞职。对于亚星化学存在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经营性资金占用以及关联交易未履行相应审议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等违规行为,上交所对陈华森等高管予以公开谴责,并认定陈华森3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 自此,主导亚星集团逾20年的陈华森逐渐“隐退”。

  随后,山东海化原总经理曹希波“空降”亚星化学。然而,面对市场的日益低迷和陈华森“隐退”的后续影响,曹希波无力回天,亚星化学财务状况急剧恶化。2012年9月3日,“救火方”山东盐业以2.83亿元收购了亚星化学17.5%的股份,成为并列控股股东。

  2013年2月,来自山东盐业的孙树声接替曹希波出任亚星化学董事长。外界也将这次高层变动称为“亚星系渐退”。

  然而,随后的一年里,山东盐业的重组计划并未成行,亚星化学也与山东盐业入主时为其规划的“盐业第一股”的转型之路愈行愈远。今年7月25日,在亚星化学毅然走上油气开发之路时,山东盐业选择了撤离,减持公司流通股合计1577.9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减持后,山东盐业持有公司股份3945.3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5%。“双头”控股局面正式终结。业界预计,对于亚星化学这个壳,山东盐业已经彻底放弃重组计划了,不排除进一步减持,最终彻底退出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创始股东香港嘉耀,也选择了撤离。通过逾10次的交易系统减持,“悄然”将2006年完成股改后18%的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自此,亚星化学“外商投资”的身份不再。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管理风险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会严重影响公司经营政策及重大长期战略的可持续性。因此,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尤为重要。”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保民表示。

  经济导报首席记者 韩祖亦

责任编辑:宋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