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看山东 | “非遗+”加出无限精彩

2022-08-06 13:41:4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6日讯(记者 王玉龙)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烤鸭、烧烤、炒鸡、卤鹅、臭豆腐、肉夹馍、冰粉、米线……666米的美食街,220余家非遗特色小吃、老字号,让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核雕、剪纸、布老虎,非遗项目吸引各个年龄人群;大唐网红不倒翁、大唐画中人让人耳目一新;悬浮古乐器、“铜人”表演引得市民争相合影;川剧变脸吐火和杂技踩高跷引来叫好连连,掌声不断;扭秧歌、乐队等表演相继,欢呼不停,精彩的非遗特色让在这个“老潍县国潮风”街区游玩的市民们尽享盛夏文化盛宴。

  7月28日晚,第五届潍坊(东上虞)红炉文化节、东上虞非遗美食特色街在潍坊市奎文区东上虞启幕开街,打造山东省首个非遗社区,成为潍坊最具文化特色的夜景之一,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打卡”。

  “非遗+”加出无限精彩

  近年来,潍坊市奎文区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不断激发非遗传承新活力,非遗保护机制日益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健全,非遗传播品牌逐步形成,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显著增强。目前全区已打造非遗传承基地15处,涌现各级代表性非遗项目33个、各级代表性传承人39名。2017年,奎文区政府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核雕)之乡”,非遗培训多次荣获潍坊市非遗保护亮点工作。

  数年来,奎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遗工作,制定了全区非遗保护工作规章制度、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制度、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区级非遗传承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非遗进校园工作实施意见等五项制度办法,对规章制度、评审流程、认定办法、考核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全区非遗保护工作持续推进。

  “非遗+”加出无限精彩

  非遗要发展,扶持是关键。

  奎文区加强“资金扶持”,精心策划打造南屯小镇非遗园、古琴音乐会、红炉文化节等非遗项目和活动,积极争取上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奎文配套资金投入力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近年来申请上级非遗资金近400万元,保障了南屯小镇非遗园项目的顺利推进;扶持10万元拍摄的《红炉锻制技艺》宣传片获山东省文化厅“我的中国梦”全省非遗微视频大赛“网络人气奖”。“政策扶持”。在非遗保护单位注册、传承场所租赁等方面给予帮助和优惠。重点加强对非遗知识产权政策的研究和普及,对皮刻、铜印、核雕、富郭庄芥茉鸡等非遗产品进行了著作权、商标权的认定。“技术扶持”。安排专人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资料整理、电商运营、网上申报等方面培训和指导,保障了非遗项目的申报和传承。

  “非遗+”加出无限精彩

  非遗要传承,得有“活态人”。

  奎文区加强“人群覆盖”,提升非遗培训效果。针对妇女开展了刺绣培训,针对中青年开展了核雕、古琴培训,针对青少年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尽量让各个年龄、性别人群都能享受到新时代的文化服务。“类别覆盖”。协调市省国家非遗资源,常年开展核雕、刺绣、古琴、茶道、剪纸等20余个非遗项目培训,充分满足了群众需求。“时段覆盖”。培训大都安排在晚上、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社区覆盖”。结合区文化馆分馆建设,将多数培训安排在各社区举办,让居民近距离参与。

  秉承“让非遗点亮美好生活”的理念,奎文区积极培育非遗传承新路径,借助“非遗+”发展模式,探索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文创产业、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多种途径,让非遗进入百姓视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非遗+”加出无限精彩

  “非遗+节会”。从2017年起,以红炉锻制技艺项目为依托,以非遗传播展示为核心,成功举办了三届潍坊(东上虞)红炉文化节,通过特色物产、民俗体验、技艺展演、专题研讨等多元化文化活动,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与社会民众的关联互动,与社区发展的互进共荣,满足了市民游客“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的需求。组织承办两届“大拙琴韵全国名家古琴音乐会”,扩大了非遗传承的社会基础。同时,注重利用文展会、风筝会、传统节日等节会及大赛平台展示辖区非遗资源和特色,四通捶项目传承人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赛,荣获3块金牌。

  “非遗+文旅”。依托辖区潍坊民俗博物馆、金宝乐园、1532文化产业园、南屯小镇非遗园、齐鲁文化古玩城、好德国学院等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植入传统婚俗展演、中国古琴、传统字画装裱、恒盛斋点心、刺绣、蓝染、锔瓷、风筝等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演艺类非遗元素,为非遗开拓了新市场、扩大了新受众。重点建设了南屯小镇非遗园残疾人非遗工作室、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传习所、茧绸织染技艺传习所、杨家埠木版年画传习所等非遗传承基地,力争早日打造为文旅融合新地标。

  “非遗+产业”。鼓励和支持恒盛斋点心等适合走产业化之路的非遗项目,加强产品创新及包装推广,让非遗带动产业兴旺,带动千家万户就业。省级非遗项目恒盛斋点心制作技艺传承人成立了“潍坊恒盛斋食品有限公司”,组织16名工人纯手工制作老潍县正宗点心,公司年产值达到800万元,人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富郭庄芥茉鸡项目已在潍坊开设10家分店,吸纳50余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年产值约300万元,人均年收入5万多元 。

  “非遗+”加出无限精彩

  “非遗+研学”。推动辖区非遗传习基地和文化旅游园区建设,积极搭建研学平台和空间,完善实物及历史资料,广泛与学校、企业、社区、旅行社等对接,大力开展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非遗研学体验活动,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恒盛斋点心传承人在1532文化产业园投资70万元,建设打造了集展览销售、制作体验等于一体的非遗研学基地,目前已开展研学活动60余次。指导区新华幼儿园在研学基础上搜集、整理各类非遗资料,编辑出版系列非遗校本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东上虞红炉纪念馆研学资料翔实,传承活动丰富,被评为全省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点。

  “非遗+电商”。引导、扶持山东全影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00余万元,建设潍坊“美非遗”全国首个专业性非遗网上商城,建立宣传、展演、设计、销售于一体的非遗产业链体系,打造新型非遗产品交易平台。目前,商城共集合全国非遗产品2000多个品种,入驻各级非遗传承人400余名,年成交次数约510万次,年收入约420万元。“美非遗”商城为非遗产品开拓了更大的销售半径和消费市场,让非遗从奎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非遗+”加出无限精彩

  “非遗+文创”。让古老非遗融入现代审美,协调设计资源和力量,支持辖区内非遗项目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目前全区已开发出各类非遗原创精品200余款。刺绣传承人李银凤将原本挂在墙上的刺绣艺术与旗袍、丝巾、荷包、手提袋等生活用品相嫁接,成为大众个性消费的“畅销品”;恒盛斋点心传承人设计的“传统风筝”精美造型亮相风筝会后引起国际友人高度关注,销量大增;铸铜印传承人李瑜设计的作品《文房雅器》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居住,历史上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齐文化的腹地、两汉经学的重镇、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东方中心、明清海岱间的文学重镇,在中华文明构成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我国第四个、山东省第一个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作为潍坊市的中心城区,奎文可溯源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立的潍州,早在明清两代就以“二千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名扬天下,素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传统手工业发达,各种文化特征明显,核雕、风筝、嵌银等享誉海内外。另外,还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项目等有待挖掘整理提升。

  “非遗+”加出无限精彩

  目极千里,层楼更上;破浪乘风,豪气干云。对非遗下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奎文区也有了相对明晰的思路:

  健全非遗传承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非遗项目普查、申报、评审,非遗传承人认定、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提高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深入推进非遗融合发展。进一步探索非遗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路径,尝试非遗+直播、非遗+抖音等新的传播形式,借助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赋能。

  加大非遗聚集区建设力度。依托国家文化发展政策、资金优势,凭借奎文得天独厚的区域特点,加快规划建设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研学体验、非遗展演,旅游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南屯小镇非遗园项目。

  完善体系、加强融合、推进建设,奎文区将非遗文创与品质生活、城市更新有机集合,赋予新动力,激发新活力,推动非遗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胡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