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股权激励聚士气 减员增效尝试转型

2014-06-27 08:16:00 来源:经济导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正处互联网转型浪潮中的海尔,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海尔今年预计再“去掉”1万人,去年“去掉”了1.6万人——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日前的这一公开表态语惊四座,这被外界解读为“海尔裁员”。

  就在这个被张瑞敏视为海尔转型之必然举动引发轩然大波之时,青岛海尔(600690)推出了新一期股权激励计划,为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及子公司核心技术(业务)人员戴上“金手铐”。

  根据其24日发布的公告,此次激励对象范围较广,覆盖达454人。青岛海尔授予激励对象共计4267.9万份股票期权,并确定授权日为本月20日。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其激励对象较原草案发生了变动———青岛海尔披露“作为激励对象之一的靖长春已辞职”。靖此前为海尔国内市场营销总监。

  一边是减员增效,一边是激励高管。互联网思维下,海尔在寻求变革。知名家电产业观察人士刘步尘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目前海尔减员情况来看,一些员工对张瑞敏的做法并不理解。股权激励则是稳定海尔现有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者的最好方法。”

  张瑞敏公开坦言,在互联网时代,海尔的转型是个非常危险的挑战。不过在张瑞敏看来,海尔必须“边破边立”,逐渐将海尔转型为一个创业平台、一个生态系统。

  覆盖对象达454人

  这是青岛海尔的第四期股权激励计划。

  青岛海尔此次授予激励对象的股票期权占公司总股本的1.6%,行权价格由此前的17.09元调整为16.63元,有效期为自股票期权授权日起4年。截至26日收盘,青岛海尔股价为14.37元。

  导报记者注意到,与第三期计划激励对象200余名相比,此期计划数量大幅增加。青岛海尔董事长梁海山、副董事长谭丽霞、董事王筱楠、财务总监宫伟、副总经理兼董秘明国珍都在本期激励名单内,获授期权数量分别为225万份、132.5万份、22.2万份、21万份、17万份。

  青岛海尔表示,此次股权激励计划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激励对象的积极性;促进网络化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支持利共体的创建、升级、达标,使激励对象的行为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作为传统的家电制造商,海尔一直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为此,张瑞敏在2012年12月提出,海尔要从全球化品牌发展阶段迈入网络化战略发展阶段。

  针对此次股权激励,青岛海尔称,“兼顾公司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能更好地吸引、激励和稳定公司经营管理骨干、核心技术(业务)人才以及公司所需的其他关键人才,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司发展。”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初衷,除调动公司核心人员积极性外,更是推动企业的发展。

  青岛海尔的第四期股权激励分两期行权,要求各行权期前一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20%;以2013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固定基数,公司2014年度经审计净利润较2013年度增长率达到或超过15%,2015年较2013年度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或超过15%。

  青岛海尔的股权激励之路开启于2009年,当年10月,其推出了首期股权激励计划。2010年9月,又推出新一轮股权激励。2012年5月,青岛海尔披露第三期股权激励计划。这3期股权激励覆盖对象分别为49人、83人、222人。

  选择“边破边立”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张瑞敏看来,发展30年来,海尔如今依然“如履薄冰”,“企业就像冲浪者,今天冲上这个浪尖,并不能保证明天还在浪尖上”。为了能够保持在互联网时代的浪尖,张瑞敏称,海尔选择“边破边立”的方式。

  “海尔去年年初是8.6万人,去年年底变成7万人,所以去掉了18%。今年预计再去掉1万人,主要就是中间层,还有是一些业务变成智能化之后,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张瑞敏日前在出席某商业论坛时发出这一言论。

  海尔方面解释,2012年期末,海尔在册员工总数为8.6万人,2013年期末减少为7万人,同期公司人均创造利润同比增长50%;2014年5月末海尔在册员工进一步减少为约6.5万人。根据张瑞敏的计划,今年下半年海尔还将减少5000人,主要是中层管理者。

  据报道,海尔将7万名员工组织成为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内部形成多个小微公司,和海尔也从隶属联系转为合作关系。在册员工减少,部分人员的变动应该是来自于此。

  导报记者注意到,青岛海尔在2013年年报中提及,“探索小微公司运营机制,激发员工的创业活力。”梁海山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曾强调,企业需要打破原有的边界,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型企业,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迅速整合资源,这是网络化战略的内涵。

  青岛海尔在2013年年报中表示,通过人单酬表实现了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有机连接,以人单合一的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力,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组织的指令到每个人都是自己CEO的经营者,并形成直面市场的自组织即自主经营体。

  海尔方面称,外界对海尔大裁员的报道存在误解,海尔没有主动“裁员”,减员增效是公司创新转型的必然结果。

  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责任编辑:宋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