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奶农受损奶价波动 专家:健全奶业产业组织模式
□ 本报记者 李 檬 赵洪杰
在去年“奶荒”之后,今年我省原奶收购价格持续下降,全省奶农损失在10亿元以上。在10月12日召开的第三届山东现代奶业大会上,与会者普遍认为,超量进口、囤积奶粉仅是奶价持续回落的直接原因。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荷斯坦杂志主编豆明认为,由于暂时性的奶源短缺和所谓“奶荒”,国内奶粉进口商和乳品生产企业对今年奶源供需形势产生了错误判断。在奶粉的超量进口、囤积后,企业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只好以压低原奶收购量与收购价格方式,将负担转嫁给奶农。
处于弱势地位的奶农,应由价格协调机制进行保护。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介绍,2008年,为防止原料奶价格大起大落,国家相关部门曾要求抓紧建立原料奶价格协调机制,规范原料奶交易行为。“然而,调查发现,这些条例和通知,形同空文,供销双方签订合同时无从参考。”
合同文本不执行也让我省原奶收购秩序混乱,参会的一些奶牛养殖户反映,大型乳企在收购时拒收、限收、压级、压价,让大量本就处于弱势的中小奶农更加无助。
奶农的话语权既靠政策的支持,还要靠合理的组织。中科院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玉满认为,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奶业组织体系,例如欧美的产加销合作社模式、日本的奶农合作社与乳企合作模式、新西兰的奶农股东化模式等,都将奶农放在主体地位,值得借鉴。
“我国乳品企业是老大,奶站(合作社)次之,奶农力量最为弱小。而且三者分工混乱,因此尽快健全我国奶业的产业组织模式,是稳定原奶价格的根本之道。这次奶业波动是必然而深刻的调整,来得早比晚好。”中国奶协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认为,山东是全国的产奶大省,奶牛存栏量居全国第二位,乳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首创的“鲜奶吧”,就极大发挥了中国奶业在生鲜奶方面的优势,是产业组织模式的一大亮点。
- 乳企打价格战迎中秋 部分牛奶重回一元时代2016-09-07
- 山东“救奶”建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 国内奶价难抬头2015-02-12
- 山东四部门联合打击鲜奶压级压价 善待奶农确保收购2015-01-23
- 国际低价原奶压境 乳企积极收奶缓解奶农压力2015-01-12
- 半年多来全省奶农减收约10亿 奶价下跌杀牛倒奶又现2014-09-10
- 一夜降价再暴乳业危机 进口奶开闸终止奶农好光景20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