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补短板”中找准突破口 济南区域性经济中心崛起之路

2015-07-12 09:39:0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补短板”中找准突破口—从现实挑战看济南区域性经济中心崛起之路

  济南应该是区域性经济中心!无论是在全省、还是在济南市,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可现实与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注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况且,即便是区域性经济中心,也会有高低、有大小。济南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这个区域可以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也可以是全省,甚至扩展到京津冀。“圈”有多大,关键看我们的能力有多大。

  有作为才有地位。区域性经济中心,不是凭一个口号就能喊出来的,也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干出来,更不是挟客观优势就能坐享其成。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正视差距、瞄准短板,才能有的放矢,找准突破口,实现目标定位。

  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是核心,也是关键。只有坚定不移地壮大经济实力,补齐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工业经济等短板,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

  既然是区域性经济中心,首先要放在区域里看问题。数据显示,在全省17市中,截至2014年,济南经济总量排第3,增速排14位;固定资产投资排第4位,排在青岛、烟台、潍坊后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第2位,增速排第6位;进出口总额排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第2位,增速排第1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第13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排第14位。从这些数据来看,在全省范围内,济南的经济实力距离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再从致力于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城市方阵来看,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郑州市、武汉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武汉市、成渝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成都市,2014年的GDP分别达到6782.98亿元、10069.48亿元、10056.6亿元,而济南为5770.6亿元。从这些数据来看,济南在同类城市中的经济总量同样偏低,而且首位度也是最低的。

  根据经济社会进步的规律,一个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是在一个核心区域带动下形成新的突破。核心城市的强弱,既决定着自身在全省、全国的地位,也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博弈”中,如果济南的经济实力不够强,集聚带动作用不足,那么周边其他“恒星”就将强力吸纳你的资金、资源,形成发展的离心化甚至经济要素失血问题。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县域经济占比偏低;民营经济增加值只占GDP的34.9%,比全省低1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靠后——这些都是济南经济实力不够雄厚的重要原因。

  如果把城市的城区规模看作地图上的一个圈,那么这个圈越实越大,越能辐射带动其他城市。济南存在着城市规模偏小、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决定了这个圈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需提升扩展。

  济南主城区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带状城市,东西长100多公里,南北宽只有不足20公里。这种狭长的城市结构,对交通、产业、基础设施布局极为不利,扩展城市空间势在必行。从城区规模来看,济南建成区面积不足400平方公里,同类城市中的武汉、成都等均大大高于我们;在人口总量方面,武汉、成都两市常住人口均超千万,济南市的常住人口仅为700万左右。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的6年里,15个副省级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扩大19.3平方公里,而济南年均仅扩大8.2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十分突出。向发展要空间,既要提高建成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又要尽快扩展城市空间,合理布局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和卫星城。

  环境和基础设施在当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既是城市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城市产生聚集效应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城市人口吸纳功能和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当前,济南还存在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承载能力不足,铁路、公路、航空、通信等重大枢纽设施和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还不能满足未来长远发展的要求。举例来说,济南去年提出了“4年启动236个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只有加快推进这些改造项目,才能实现旧城更新,实现精明增长。再比如,现在的新城区、新园区往往存在着居注交通、商业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必须尽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才能实现产城融合、持续发展。

  既然是中心,就要有普通城市所不具备的吸纳力和集聚带动力。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开放度,加强与周边城市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对接。

  在前不久召开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上,有不少领导同志提出济南没有享受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原因何在?

  6月8日起,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口岸正式实施部分国家公民72小时过境免办签证政策。至此,被批准实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的国内城市数量已达15个。同省兄弟城市青岛也有望拿到“通行证”。截至今年6月30日,济南市持有居留许可证和具有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2532人。济南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常住“老外”人数有一定差距。资料显示,境外来武汉人员每年超过18万人次,常住“老外”1.7万人左右。2013年成都常住外籍人员累计达3.1万人,其中80%以上的外籍人士都是因为工作原因在此居住。之所以拿不到这个“通行证”,是因为我们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国际交往数量还不达标。

  从经济数据来看,2014年济南市进出口总额为105亿美元,郑州为422亿美元,成都为558亿美元。以进出口的重要平台来看,我市的综合保税区刚刚起步,2012年挂牌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去年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了285亿美元。

  抛开国际,再从济南所处的周边区域来看,济南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而且与省内的蓝黄经济区对接融合不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被列为国家战略,在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与蓝黄经济区缺乏政策对接和融合,相比之下,在政策吸引力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短板”亦是潜力所在,问题正是主攻方向。瞄准这些“短板”和问题,发挥后发优势和客观优势,进一步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必然能实现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的目标。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济南存在的短板,往往也能成为发展的机遇。比如说,我们的县域经济薄弱、城市空间发展不足,这恰恰也能为城市产业转移、人口分流带来空间。当前,高新区已经出现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引来的项目往哪里放,科技成果向哪里转化?前不久,我市出台县域经济扶持的升级版,提出了高新区对口帮扶济阳县,研究建立济南高新区与济北开发区(含崔寨片区)联动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支持济北开发区和崔寨片区规划建设济南高新区飞地园区,吸引济南高新区孵化企业和“飞出”企业入驻。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城市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也能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再比如,济南综合保税区相较同类城市起步晚,但也有起点高、政策完善的优势,可以少走弯路,如果抓住机遇必然能完成后发超越。

  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济南优势明显,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待解,只要我们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以蹄疾而步稳的节奏一马当先,就必定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本报记者 王彬)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