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创新挖掘农业“金矿”间作技术综合效益高

2015-09-14 09:58:00 来源:经济导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2日,山东省农科院科技开放周在济南启动,这是该院首次完全面向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展示。

  当日,经济导报记者和与会代表一起走进位于济南市东郊桑园路的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试验基地,了解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感受农业科技的神奇。

  新品种开发节本增效

  一走进试验田,满眼的绿色顿时让人心旷神怡。主路的左侧是谷子试验田,即将成熟的谷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

  据介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谷子研究团队先后育成推广了近20个谷子新品种,促进了山东省谷子产业的发展。章丘的“龙山小米”和金乡“金米”是山东省有代表性的地方名米,课题组通过多年试验筛选和品质分析筛选出适宜龙山小米和金米种植的谷子品种;临沂的“孙祖小米”从无到有,现在已发展成颇具特色的杂粮产业品牌,带动了当地杂粮产业的发展;淄博的“粟丰”小米也成为当地有影响的杂粮产业品牌。

  叫响品牌的不仅是谷子。由该所培育的大豆新品种“齐黄34”自2012年审定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以其高产、蛋白脂肪双高、多抗、耐逆、广适等特性,受到了大豆育种专家、种子企业、农民、加工企业的普遍好评。

  山东嘉祥的农民李明放种了一辈子大豆,一直是县里的高产示范户。据他介绍,“齐黄34”是一个高产、抗病、耐涝、耐旱、抗倒伏、不炸荚的优良大豆品种。好的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每亩节本增效达500元以上。在整个嘉祥地区,通过推广种植“齐黄34”,大豆平均亩产由原来的180公斤提高到220公斤左右,每亩节本增效200余元。

  得益于“齐黄34”,大豆种子经营已成为山东祥丰种业的主营业务。“齐黄34”不仅几乎垄断了省内的市场,而且外销到江苏、安徽、甘肃等省份。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甘薯新品种济薯26,大家来尝尝我们的烤地瓜。”在地瓜试验田,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甘薯研究室主任,有着“甘薯皇后”之称的王庆美热情招呼着前来试验地参观的来宾。

  提起自己团队育成的甘薯品种,王庆美就像一个母亲在夸自己的孩子一样滔滔不绝:优质耐贫瘠品种济薯21、高淀粉甘薯品种济薯25、优质鲜食型品种济薯26……其中,耐盐碱品种济徐23号能在含盐量4‰的盐碱地中达到亩产2500公斤,为我国15亿亩的盐碱地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比普通甘薯高2倍以上。”王庆美说。

  间作技术综合效益高

  针对我国油料自给率不足40%、粮油争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山东省农科院近年来开始进行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粮油均衡增产技术的相关研究,最终实现了缓解“粮油争地、人畜争粮、种地与养地不协调”的矛盾。

  据介绍,该院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研究发现,玉米和花生按照3:4的比例可以将玉米亩株数从纯作的4000-4500株压缩至3600-4000株,可保障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并能挤出宽带间套6000-8000穴花生,可亩收夏玉米500-550公斤、夏花生120-180公斤、花生秸120-180公斤,使土地利用利率提高10%以上、氮素利用率提高15%以上;并能使下茬小麦增产5%以上,周年经济效益每亩可增加500元以上。

  通过机械改良,目前已实现了玉米、花生的一体化播种;同时创新了除草剂分带隔离喷洒技术,实现了玉米花生间作田苗后除草的机械化。这两套农机具的改进和创新使该技术实现了种、管、收的全程机械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为这一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项技术适合从东北、西北、黄淮到西南的大部分玉米产区,一旦得到大面积推广,必将带来一场种植业的革命。”工作人员坦言,尽管前景美好,但目前也面临技术配套、机械化以及政策和资金方面的诸多问题。

  导报记者了解到,在科技开放周期间,山东省农科院将安排7场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和12场新技术新成果现场观摩会。

  山东省科协副主席朱明表示:“本次开放周活动非常接地气,不仅将展示多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还将洽谈一批农业项目,能够让专家和农户面对面直接交流,解决科研生产两张皮的问题,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刘东青